科普知识
陆生动物-照明
光照可影响多种动物的生理、形态和行为。不适当的光照周期、光照度和光谱品质都可成为应激因子。有许多因素可影响动物对光照的需求,在确定室内饲养动物照明水平时,应当注意这些因素。其中包括光照度、光线波长、光照时间、动物的光照经历、动物的体表色泽、昼夜节律、动物的体温、激素水平、年龄、种类、性别和世系或品系等。最近越来越多的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研究表明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与视杆和视锥不同)在调节神经内分泌、昼夜节律、神经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其他的感光器不同,这些细胞会对不同波长的光作出反应,并可能影响照明类型、光照度和波长的研究选择。所以在进行动物研究时,需要考虑到光源类型、光照度以及波长的选择。
总而言之,整个动物饲养区都需有光照,且需要有足够的照度以保证动物的健康福利和操作管理。能充分检查到包括笼架最底层的全部动物,也为工作人员创造安全的操作条件。在动物
饲养房舍内的光照,应充分并有利于视觉以及日周期和昼夜节律周期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过程。
光照周期对于多种动物的繁殖行为起到了关键性的调节作用,所以在暗周期应尽量减少或避免疏忽性的光照。由于有些动物如鸡,不愿在弱光下或暗处采食,其照明时长应以不致损害动物健康为准。应当采用限时照明装置以保证动物有规律的昼夜周期,应定期校验光照系统保证其正常运转。
常用的实验动物都是夜间活动性动物。其中白化大鼠对于光毒性视网膜病较其他动物更为敏感,因而被选为确定室内照明水平的基础。目前还没用关于其他动物的根据科学研究的室内光照度数据。距地面约1米的照明水平,一般已足够应用于动物的饲养管理,也不会引起白化大鼠的光毒性视网膜病的临床症状;而在采取防止白化动物视网膜损伤的管理措施前提下,空舍内距地面1米高度测定的400lx光照度,可以满足各种啮齿类动物的光照需求。同时个体动物的光照经历也可影响其对光毒性的敏感度;据报道,多个白化大鼠的组织学、形态测量学和电生理学研究证实,超过其成长条件的光照度130-270lx亮度已接近大鼠视网膜损伤的阈值。有些指导材料则规定,在中层笼架位置的光照度需低至40lx。大小鼠一般比较喜欢生活在光照度较低的笼内#,而白化大鼠喜爱更低(25lx)光照度。幼小鼠与成年小鼠相比,需要的光照度要低很多。因而,对光毒性视网膜病敏感的动物生活的笼具内,光照度应在130-325lx。
从光源发出的光照度与该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饲养在透明笼盒内的动物由于笼盒在笼架上摆放位置的不同,每个笼盒内的光照度也会不一样,从上至下可以有80倍的差距,同样在一个笼盒中也存在着20倍的光照度差。采用相对于光源转动位置的笼具(或为动物提供可通过行为方式改变其本身的受光条件)提供足量的垫料、筑巢材料,方便其掘洞筑巢之类的管理措施,可以减少对动物不适宜的光照刺激。可考虑采用可变度光照控制条件,以满足动物需要、实验需求,并可以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时也需要将可变度系统应用到日常观察和动物饲养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是白天光照度的提高会改变动物感光器的生物学特性,可能会打乱动物的昼夜节律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