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激发痛动物模型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4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1)复制方法  用出齐恒牙及下尖牙健康完整的猫,按45mg/kg体重的剂量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后肢隐静脉按6滴/min的速度输入5%的葡萄糖,并经此途径按5mg/kg体重注入戊巴比妥钠维持麻醉;然后动物行气管切开及插管,作头部及开口状颌间固定,在嚼肌区作切口剥离至下颌骨,凿骨暴露下牙槽血管神经束,剥去血管神经束被膜,暴露神经纤维,将皮肤切口边缘缝合固定于实验台的环形金属上形成油槽,滴入35~40℃的石蜡油。采用牙尖及牙颈部的双级电刺激方式,将猫尖牙的牙尖经加液瓶底小孔插入瓶内,通过瓶内生理盐水与瓶内壁直径为200μm的白金丝形成牙尖部电极。再用700号裂钻在尖牙牙颈部距龈缘2~3mm处钻孔达牙本质表层,用相同白金丝经导电胶用 EB复合树脂固定在孔内,形成牙颈部电极,两电极经隔离器连接于电子刺激器。将单根直径为30μm的白金丝记录电极,经屏蔽盒连接直流前置放大器,此输出端与示波器输入端及音频放大监听机相连。信号经示波器输入电脑,再经频数记录处理软件处理后,统计绘制每10s放电频数形成的直方图曲线。在显微镜下用游丝镊由下牙槽神经束中分离神经细束,撕断其中枢端,将外周端搭在记录电极上;在频率0.1Hz,延迟7~8ms,波宽1ms的刺激脉冲下,逐渐加大刺激强度,根据动作电位是否发生,分离支配下尖牙的单一牙髓神经(single pulp nerve, SPN)。用高速气涡轮牙钻将牙尖磨平暴露牙本质,在牙本质中层(3mm)、深层(5mm)施加温度(0~4℃及60~80℃生理盐水)刺激、气流(利用涡轮机的喷气、喷水装置,将气压控制在143.8kPa,观察距牙面15cm的干燥气流和距牙面5、10、15cm的气雾作用于牙本质表面)刺激、高渗溶液(2.5mol/L NaCl溶液)刺激,记录放电数目。

(2)模型特点  模型动物显示,在重复高渗溶液刺激诱发的单位放电数目比较平稳,而温度及气雾两种刺激则需间隔2min重复刺激,才能取得放电数目平稳。证明所选用的模型动物(猫)多数牙髓神经对高渗溶液、气流刺激有应答反应,易于引导也容易获得试验模型,但本模型较难引导温度敏感纤维,特别是热刺激敏感纤维和牙本质中层敏感纤维,同时模型动物的齿龄、体温也可影响实验结果。本模型采用电脑软件记录放电数目,获得的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可比性强,放电数目结果与刺激强度、间隔时间及持续时间有关。

(3)比较医学  迄今为止,对牙本质敏感性、切割牙本质时的痛觉及缓解方法研究多为临床试验研究,这类研究既始终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可造成人体试验中无法预料的危害。以往的研究表明,猫牙与人牙相比,其在牙本质及造牙本质细胞的结构、牙髓神经的种类、分布方面与人相近,且功能也相似;电生理实验证明猫牙髓神经纤维放电规律与人牙齿激发痛有良好的相关性。由于临床研究受研究对象(人)的限制,对某些强烈的伤害性刺激、机制尚不明确的镇痛方法、采取药物的作用只能依赖动物模型实验来证实其效果。本模型所选用的几种刺激方式在临床上均可引起人类牙齿激发痛,因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