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8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长爪沙鼠、裸鼹鼠等资源动物种群标准化及疾病模型机制研究(2015BAI19B00)”所属6个课题进行验收,包括:首都医科大学主持的《长爪沙鼠糖尿病、脑缺血模型近交系和SPF 级封闭群的培育及模型发病机制研究2015BAI09B01》课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主持的《普通级封闭群裸鼹鼠种群的建立及耐低氧机制的初步研究2015BAI09B02》、清华大学主持的《模式动物果蝇新品系开发与应用2015BAI09B03》、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主持的《东方田鼠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及其抗血吸虫病机制的研究2015BAI09B0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主持的《鱼类实验动物新资源的开发与标准化研究2015BAI09B05》和华中科技大学主持的《新型乙肝动物模型-喜马拉雅旱獭WHV 高度易感种群建立2015BAI09B06》。专家组在听取承担单位的课题总结报告,经质疑、答辩和讨论后认为,各课题已经完成了课题任务书的各项研究内容,达到了考核指标的要求,提交的验收材料齐全,一致同意通过课题验收。
该项目培育了长爪沙鼠糖尿病和脑缺血模型近交系以及SPF 级封闭群,开展了糖尿病、脑缺血和肝病模型的机制研究,撰写了长爪沙鼠地方标准7 项,建立了长爪沙鼠繁育、饲养管理、胚胎冷冻、微生物和遗传检测方法技术规范文件38 项,并首次完成了长爪沙鼠基因组测序工作并建立基因敲除平台。建立了裸鼹鼠种群保存基地, 完成了裸鼹鼠生物学特性、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初步阐述了裸鼹鼠的耐低氧机制。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敲除技术将果蝇新品系扩大至2 万余株,探索了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建立了2 个东方田鼠种群并完成了生物学特性分析工作,建立了17 种病原体的PCR 检测技术,完成了东方田鼠基因组测序工作,探索了脂肪肝和抗血吸虫等相关机制。建立了四带无须鲃、鲫、诸氏鲻虾虎等群体,制定了遗传、环境等技术规范、建立了鱼类病原感染模型和毒理学模型。合作建立了的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测定了相关生物学特性,开展WHV 易感基因的筛查。
该项目6 个课题的顺利完成,培育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实验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资源,提高了实验动物资源生物学特性及标准化研究水平,探讨了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发病机制,促进了人民健康保障事业的发展。
此外,该项目研究内容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兼具实用性和科学性,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