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教授赵书红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6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赵书红教授的主要贡献是:  1.建立了猪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揭示了部分基因和微RNA调控猪肌肉发育的分子机制。2.针对现代猪种瘦肉生长性能提高但抗病力明显下降的迫切行业问题,开展了猪抗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揭示了部分基因在猪细菌感染或细胞免疫刺激后的表达调控规律。3.发现了一批与猪肌肉生长有关的基因,对提高猪的产肉性能有实践意义;发现了一批与猪免疫力有关的基因,在抗病育种上有重要意义。

  猪肉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动物蛋白食品。在养猪生产和科研中,人们一直渴望猪长得快、瘦肉多、病少、成本低,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以数量遗传学为指导的常规选种与改良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选种的准确性毕竟有限,重要性状遗传上的每代提高量不大,世代周转与改良速度慢,选种费用高,往往需要几代人、几十年的工作才能育成一个优良品种。若能利用新的分子改良技术,并与常规数量改良技术相结合,定能加快重要性状的改良速度,并大大降低选种与育种费用。将来甚至可能在猪宝宝刚一出生的时候就可能通过分子技术帮助人们决定哪一头猪值得留种。赵书红教授所做的研究正是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赵书红教授研究的是针对不同品种的猪,发掘影响产肉、抗病等性状的基因。她和她的团队的工作场所兼顾实验室与种猪场。研究流程通常是:首先从种猪场不同品种的猪体内采集组织样本,同时记录它们的产肉性能等指标;然后,在实验室里,通过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猪的基因变异和功能,及对表现型的效应;一旦这些基因影响猪的产肉性能、抗病力等的作用得到验证,就可以在育种中将这些基因素材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作为育种公司判断个体优劣、筛选、保留优良种猪时的依据,提高选择种猪的准确性,并可大大缩短选种所需的时间。目前,赵书红教授的研究团队已经揭示了部分基因对重要经济性状调控的分子机制,找到了部分有育种价值的基因,通过与育种公司的合作,正努力地在将研究成果逐步运用于实践中。

  赵书红教授的研究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肯定,她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被邀请为国际动植物基因组大会组委会主席团成员(2009-2011),国际动物遗传学会功能基因组常务委员会委员,是康乃尔大学唐氏基金学者,多个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编委和审稿人,曾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的学术期刊上。赵书红团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猪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及其在育种中应用的深入,并在国际同行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