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报道了大量与精神疾病显著相关的遗传位点。然而,这些易感位点大部分位于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域,且由于连锁不平衡效应的关系,易感基因组区域经常覆盖数个基因,使得寻找其中具有功能效应的遗传变异和潜在疾病生物学机制变得困难。在精神疾病遗传学研究迅速发展并取得重要成果的今天,如何理解这些与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的功能,阐明它们参与疾病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已逐渐成为领域内受关注的热点。
通过对近年来精神疾病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神经分子生物学领域及人类脑组织转录组测序研究的系统整理和分析,李明研究员和Daniel R. Weinberger教授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撰写了专题综述,阐述了当前在精神分裂症功能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思路,建立了基于遗传学数据开展深入分析的转化医学研究模板(图1)。
为继续深入探讨精神疾病相关遗传变异的功能,并将上述精神分裂症转化医学研究思路及模板的应用领域升华拓展到更广泛的复杂精神疾病,李明研究员、肖潇博士和常宏博士就精神疾病后GWAS时代的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详尽的从DNA遗传变异到疾病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方案。该综述性文章近期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分子精神病学》(图2)。
这些工作得到了中科院率先行动的资助。
图1. 精神分裂症遗传变异的易感生物学路径假说。
图2. 从非编码遗传变异理解精神疾病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路线。
论文链接:
1. 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6/12/11/nsr.nww065.full
2.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full/mp201624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