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的理论和基本方法

来源:《大鼠、小鼠辨证论治实验方法学》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9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对于大鼠/小鼠是否能够辨证,其疑问比较集中的有以下一些:

1)大鼠/小鼠所采集到的四诊信息有限,能不能满足辨证的需要?该问题的实质是,做出辨证结论,最小限度地需要多少症状和体征。

2)大鼠/小鼠辨证,不依据其症状,而是凭借其体征(或客观体征指标),行不行?体征能不能作为辨证的依据?一些学者以为只有症状才能作为辨证依据,而体征或其他辨证信息是不能用于辨证的,这是对中医辨证方法的误解。

3)大鼠/小鼠所采集到的四诊信息,是否能够揭示证候的本质?对证候辨证是否具有代表意义?该问题的实质是,认为只有部分四诊信息具有辨证价值,其余没有。

4)大鼠/小鼠计量辨证标准,与中医理论是否存在较大差异?该问题的实质是,不确定中医有没有计量化的辨证。

5)大鼠/小鼠辨证结论确定的标准和理论依据是什么?大鼠/小鼠辨证方法的可靠性如何?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对中医临床辨证结论确定理论依据、可靠性存在疑虑。

6)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在临床都尚难开展,大鼠/小鼠辨证行不行?

总之,以上这些疑问,其实质均是对中医辨证方法的疑问,对中医辨证基本方法和理论的不了解。因此,普及大鼠/小鼠四诊和辨证方法,首先要普及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和理论。

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先看看我国著名中医专家蒲辅周先生的两则医案:

【医案一】心绞痛发作无规律,发作频繁,胸痛彻背,胸闷,心慌,失眠,面色灰暗,脉右沉濡,左沉弦细,舌正无苔。心气不足,营气不调(心气虚痛)。方用:茯神、党参、枳实、炙甘草、法半夏、远志、九菖蒲、枣仁、柏子仁、浮小麦、大枣。

本案辨证为“心气不足”的依据为:心慌,失眠,面色灰暗,脉左细。其中能比较确切反映气虚证的是“面色灰暗”,而心慌,失眠,脉左细主要反映病变部位在心,这三个症状或体征在心的不同虚实证候中均可见到,例如心阴虚、心阳虚,甚至心火旺。因此,辨证为心气不足的依据主要是面色灰暗。单凭面色灰暗这一个体征做出气虚的辨证够不够?应该是可以的,蒲老是这样辨证的。

【医案二】心绞痛,每2~3天发作一次,每次持续4~5分钟,胸闷憋气,饮食不节或不消化食物即诱发。体胖,平时吐痰多,头晕心跳,脉弦滑,舌正红,苔白腻。本体湿盛,湿聚为痰,影响心气运行(心气痛夹痰湿)。方用:茯苓、法半夏、橘红、炙甘草、炒枳实、竹茹、姜南星、白芥子、茅术、厚朴、生姜。

本案辨证为“本体湿盛,湿聚为痰”的依据为:体胖,平时吐痰多,脉滑,苔腻等四个,相对比较充分。其中除了“平时吐痰多”为患者陈述的症状外,其余均是医师检测到的体征。仅凭体胖、脉滑、苔腻等三个体征,能不能做出该辨证结论呢?显然是可以的。

    在临床上,患者所主诉和被检测到的症状和体征多少不一,有时很少,甚至只有一个症状(或体征),中医师大多是可以据此做出辨证的。为什么呢?这是不是不规范了呢?显然不是。这涉及一系列中医辨证的基本理论、思路和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和理论对于准确地辨证十分必要,而且这些基本的方法和理论对大鼠/小鼠也一样适用。

一、中医辨证采用的三类基本信息

1.症状

患者自述的,主要来自主诉、问诊。

2.体征

包括四诊的望、闻、问、切诊,以及实验室、物理诊断等,从患者处所收集的辨证信息。

3.其他信息

患者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对治疗的反映等,主要来源于问诊,以及医生所了解的非来自患者的信息,比如气候、经济、社会、环境等,中医历来是十分重视后者的。如《内经》有“必审问其所始病”,问尝贵后贱,尝富后贫,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问年少长,勇怯之理”等论述。《内经》还强调:“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问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这些都是非症状、非体征的信息。清代的喻嘉言也有类似的详细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年龄、性别、精神状态、一般情况(身高、体重)、饮食嗜好、居处和工作的地域、环境、职业、就诊和发病时间、发病诱因、病史等,有人建议把实验室检测和物理诊断指标也充实进去。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中医辨证主要是依据“症状”,是不全面的。而实验动物的遗传、饲养、造模、用药等为辨证提供了详细而准确的信息。

二、症状或体征不同的形式

1.单一性症状或体征

如咳嗽、发热等。

2.复合性症状或体征

如脉细数、苔厚黄腻等。这类体征本身包括若干体征,脉细数概括了脉细、脉数两个体征,苔厚黄腻概括了苔厚、苔黄、苔腻三个体征,这些体征各自有其不同的辨证意义。

因此,理论上,复合性症状应该拆成单一症状。

3.概括性症状或体征

如形寒、神不守舍、全身衰弱等。这类症状或体征本身即是对若干症状的概括,而且具有部分诊断或辨证的含义在内。

4.反映相互关系的症状

如寒热起伏、寒热往来等。

5.反映症状特点的症状

包括症状发生与时间的关系,如入夜潮热、五更泄泻;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咳引尿出、泄后痛减;症状与行为的关系,如动则汗出、食入即吐;症状及其特征,如胃脘冷痛、胸胁胀痛。

6.反映程度的症状

如低热、发热、高热、壮热等。

7.反映病程的症状

如心暴痛、经来骤止等。

8.非症状,却具有辨证意义的描述

如动则加剧、遇冷即发等。

这些往往是对症状的进一步描绘。由于一般描述性症状尚嫌笼统,在辨证过程中有些是要求进一步明确的,比如头痛,其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与其他症状的关系、诱因等。

三、症状或体征的辨证价值。及各辨证信息间的内在联系

1.症状或体征的辨证价值

“辨证价值”指某一症状或体征对于辨证某一证候的作用及其程度(为论述方便,以下简称“症状或体征”为“症状”),也有称症状对于辨证的“贡献度”。比如面赤。具有辨证“热”的价值;乏力有辨证“气虚”的价值。症状的辨证价值大小和多少,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辨证价值不明确的症状

如汗出、头晕。这类症状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病证中,没有明显的辨证价值,有的含有辨证“潜值”(后文中介绍)。通常这类症状再多,也形成不了多大的辨证价值。因此,在一些情况下,症状多寡与辨证的关系不大。

(2)单一辨证价值的症状

如面红、舌红等具有辨证热的价值,咳嗽具有辨证病变部位在肺的价值。

(3)一个以上辨证价值的症状

如腰痛具有辨证病位在肾(腰为肾之府),以及病变性质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也可以因虚所致,如肾虚腰痛)的双重辨证价值;胁胀具有辨证病位在肝、病变性质为气滞的双重辨证价值。

实际上,上面所列举的“面红”也具有轻微的定位阳明经的价值,“舌红”具有轻微的定位心、脾的价值,而“咳嗽”具有辨证为气滞(肺气不宣、肺气逆等)的价值。

2.潜值和显值

一些看似没有明显辨证价值的症状如汗出、头晕往往具有潜在的辨证价值,简称为“潜值”。当与另一些症状同时出现时,其辨证价值会得到激发、激活、显现。例如,汗出与乏力并见,辨证为肺气虚的价值凸显出来(乏力指气虚、汗出指肺),如果再缺少心的辨证依据,则汗出具有显著的定位肺的辨证作用。潜值得到显现,称之为“显值”。

3.新值

当一些具有特殊联系的症状共同出现时,会形成这些症状原先并不具备的新的辨证价值,称之为“新值”。例如舌红、脉细并见可以形成辨证阴虚的新值;汗出、乏力并见可以形成辨证肺气虚的新值。仔细分析,新值具有以下特征:

1)新值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症状或体征等辨证信息所共同存在时才产生,不然则不成立。例如,乏力和汗出各自没有明确的定位肺的作用,其中汗还称之为心之液。当共同出现时,则表现为肺气虚,形成定位肺的新值(在没有其他症状,尤其是心的其他症状情况下)。

2)新值形成的基础是若干构成的症状本身具有内在的联系或潜值。当条件之一方阙如时,潜值就不能被激活;而其他无关症状再多也激活不了这样的潜值。同时,某一症状的潜值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头晕,具有辨证血虚和定位肝肾的潜值;当与舌淡共见时,形成辨证血虚的新值;而当与舌红共见时,则形成定位肝肾的新值。

3)并非所有症状共存时均可产生新值。如舌暗、脉涩并见时,仍只有辨证血瘀的价值,与两者单独出现时类似。仅有量变,没有质变。

4)既形成的新值,还可以与其他症状一道构成另一新值。如舌红提示有热。可为虚或实;脉细提示有虚,可为阴虚或血虚。两者并见则辨证为阴虚,从或然到必然。如果再出现头晕,则形成定位肝肾的新值,辨证为肝肾阴虚。

5)新值的形成,实际是中医辨证逻辑思维的阶段产物。但其既成的辨证价值,又往往与一些单独症状等价,所以称之为新值,而不把它作为最终辨证结论来看待。例如在辨证虚的价值上,乏力辨证气虚,与舌红、脉细并见辨证阴虚的价值类似。而最终的辨证结论往往还要求明确所受累的脏腑等。

6)新值主要表现在不同症状的辨证价值上,由泛指变专指、由低辨证价值跃升为高辨证价值、由模糊而清晰、由或然到必然,而这些变化不是症状原先各自辨证价值累加可以达到的。新值的意义在于,新值是建立在症状之间的关系上的,因此,以单一症状在不同证中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是无法反映其价值的。

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症状的潜值是类似的、同值的、可以互换的。例如脉细、消瘦、舌体瘦小分别可以与舌红构成阴虚的新值。

四、辨证标准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其辨证方法

中医辨证的最终结论,主要由辨病邪、辨病性、辨病位等三个要素构成。其主要辨证方法分别如下:

1.辨病邪

病邪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热、痰、饮、食积、虫、瘀血及其相兼病邪,包括部分内生五邪。在治疗上,病邪是要求祛除的。因此,辨病邪是辨证中的重要一环。

中医临床辨病邪,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

1)参考临床一些特异性症状、体征,包括由若干症状、体征构成的新值来辨证。如肿块、脉涩、瘀斑等说明瘀血。

2)参考自然界六气的特性来辨证。如辨别风、湿、寒、热之类。

3)参考发病的直接诱因来辨证。如伤于饮食、受凉、伤湿等。

4)参考季节、气候来辨证。如长夏多湿、盛夏多暑热等。

5)参考地域、环境来辨证。如江南多湿、高温工作环境多热等。

6)参考年龄、性别、体质来辨证。如胖人多痰湿、小多食积、妇女的经带胎产等。

7)参考嗜好、治疗经过来辨证。如“甘者令人中满”等。

这些大多不是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见非症状和体征的信息对辨证的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用大鼠/小鼠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和标准的饲养条件,由此带来两种情况:

1)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热)等外感六淫不存在,需要依赖造模。一旦造模,诱因便已明确,也就没有必要再行间诊的问病因、了解患者的主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首先,造模之后,还需要进一步辨证,以观察造模成功与否,程度如何;其次,同样病邪造模,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由此导致造模结果的不一致,因此仍需要再辨证。

2)寄生虫、痰、饮、食积、瘀血,部分依赖造模,部分可以有遗传倾向,例如那些有自发肿瘤倾向的小鼠、先天性红斑狼疮小鼠。其辨证原则同上。

2.辨病性

病性主要包括气虚(及气虚引起的气陷、不固、失约、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伤津、脱液、精亏、阴盛阳亢,以及相兼病性(邪气盛则实,所以辨病邪实际上同时辨了有无实证的病性)。与病邪的祛邪不同,病性的出现是要求滋补和调整的。因此,辨病性是辨证中的另一重要环节。

中因临床辨病性,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

1)参考气血津液病理特征来辨证。如气虚推动无力,可出现乏力、倦怠,见此可辨证为气虚。

2)参考病程长短。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3)参考治疗经过和对治疗的反应。如寒药伤阳、发汗伤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4)参考职业、工作环境。如过劳伤气、久思伤血。

5)参考发病诱因。如跌扑损伤多气滞、血瘀,情志不畅多气滞。

6)参考临床发病特征。如胀闷多气滞、刺痛多血瘀。

7)参考年龄、性别、体质。如消瘦多阴虚、妇女多血虚。

以上的辨证依据,部分来自症状和体征,部分来自非症状和体征。后者动物实验往往比临床更准确。这些原则对于大鼠、小鼠是一样适用的。

3.辨病位

辨病位主要包括五脏、六腑、经络、组织、器官、肌表等。通常,为了治疗,必须了解发病的部位,引经报使,病位不同有时治疗是迥异的。因此,辨病位是辨证中的重要一环。一些辨证方法,不讲病位,是不妥当的。

辨病位主要从十一个方面入手:

1)参考脏腑体表投影和经络循行部位。

2)参考脏腑生理、病理特点。

3)参考脏腑联系的组织、器官。

以上三点是脏腑辨证最重要的定位依据。当以上症状不明显的时候,往往还可以参考:

4)参考与五脏对应的五行特性。

5)参考与五脏对应的季节。

6)参考与五脏对应的五志。

7)参考年龄、性别、体质、体型。如女性发病多与肝肾有关等。

8)参考病程。“久病入肾、久病入络”等。

9)参考治疗经过。如苦寒碍胃、辛燥伤肝肾之阴等。

10)参考病性、病邪。如头晕兼见阴虚,可以定位在肝肾,肝肾阴虚;中焦运化失常,实证多归于胃,虚证多归于脾。

11)参考否定的病位来确定病位。如腰痛未见肾虚表现,则病位往往在腰,比如肌肉、骨骼,常见有寒湿腰痛、瘀血腰痛。又如咳嗽、胸痛,如病史询问中得知胸痛因于外伤,这样便否定了该胸痛有定位肺的作用,咳嗽涉及的病位与胸痛的病位可能分别涉及肺和胸廓。

这些原则对于大鼠、小鼠是一样适用的。

以上三个环节的辨证意义在于:①不明确病邪,无法选择对应的祛邪方药。②不明确虚实病性,无以确立攻补治法。③不明确脏腑病位,治疗往往会失去方向。临床上当虚证不明显或病邪不明显时,辨证通常由病性(或病邪)与病位构成。

五、计量辨证

中医的辨证方法包含了逻辑辨证和计量辨证两个方面。什么是计量辨证呢?计量辨证涉及两个层面:

1.鉴别诊断

在逻辑判断的辨证过程中,含有模糊识别、模糊判断的成分。例如脉细,是辨证为阴虚好呢,还是血虚,甚至是阳虚呢?通常辨证为阴虚的可能性大些(权重大些、辨证价值或贡献度大些),血虚的可能性往往小一些,辨证为阳虚的可能性很小,概率不大(权重最小)。因此,虽然是逻辑判断,但不是简单的是(1)和非(0)的判断,而是模糊量化(0~1之间)的判断,所以称之为“辨证价值”、“贡献度”。脉细可以辨别三个证候,但辨证为阴虚的可能性最大。若症状一多,那么,哪一个证候所累积的辨证价值最大,入选最后辨证结论的可能性也就愈大;而那些证候仅有一些或若干症状相干、辨证价值累积值小,则放弃。

2.证候的严重程度

首先是症状或体征有程度的差异。例如前面提到的低热、发热、高热、壮热,发热的程度不同;疼痛有隐痛、疼痛、剧痛等区分;胃脘痛可以表现为胃脘不适、胃脘痞闷、胃脘隐痛、胃脘痛、胃脘攻痛、胃脘剧痛等,这些症状或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

其次是证候的程度不同。例如阴虚有阴血不足、阴虚、阴液枯涸、亡阴;阳虚有阳气不足、阳虚、阳气虚衰、阳气欲脱、亡阳。

计量辨证就是要比较准确地描述其症状和证候的严重程度。其意义在于,有利于选择治疗的主次、先后,判断疗效及其程度。

因此,一些学者以为中医辨证不讲程度、没有计量化的概念是不符合事实的。

六、“但见一证便是”及其依据

在中医辨证中。一些症状或体征蕴涵丰富的辨证信息,于是便产生了“但见一证便是”的辨证特色,也是中医辨证复杂性、灵活性的体现。这些症状或体征主要有:

1)一个以上的辨证价值的症状。

2)概括性症状。

3)复合性症状。

如前所述,凭“情志抑郁”一个症状,便可以辨证为肝气郁结证,因为“抑郁”是气不伸展、气滞,而肝主情志,情志的病变与肝有关,定位在肝。又如,凭“乏力”可以辨证为气虚,气的总量减少,推动无力,在缺少其他症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辨证为脾气虚,因为脾主肌肉,而乏力反映了病变部位与肌肉有关。

因此,一些辨证标准要求主症若干、次症若干,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是难以实施的,也是不符合中医理论与实践的。

七、辨证的最低纳入标准

中医临床辨证非常灵活,有时依据一个症状或体征就可以辨证,如前所述的“但见一证便是”;但有时出现了多个症状仍难以做出确切的辨证,因为还没有满足病邪、病性、病位的三个辨证的要求。例如见到舌边瘀斑、脉涩,仅仅反映其血瘀,是哪个脏腑血瘀、什么部位血瘀?还有赖于其他症状。所以还没有完成辨证,不能得到最后的辨证结论。

因此,为了准确反映这一学术特点,辨证标准的制定要求有“最低纳入标准”,或者叫“最低门槛”,而不宜机械地套用主证若干、次证若干的模式,非要收集到几个、十几个以上的症状,才能辨证。不然,会出现大量的漏诊。

辨证最低门槛所带来的不利因素是,多症状或体征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量的辨证结论。其中有真、有假。真的如复合证,阴虚证和兼阳虚证等。当复合证一多,还必须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排出先后次序,急者治其标。这里又涉及模糊量化识别以及计量辨证。假的如气虚证和阳虚证等。鉴于阳虚证往往由气虚证发展而来,在一些情况下,做出了阳虚的辨证,实际涵盖了气虚,再辨证为气虚是多余的。

八、主要症状(主症)及其辨证作用

在中医脉案中,主症往往指患者最为痛楚的症状。主症常常是单一症状,如咳嗽、气急,也可以是一组证候群。

主症的辨证意义与一般症状类似,辨证价值没有增加。但是,主症在辨证论治中却起到确定证名的次序,以及治疗用药的优先和轻重缓急的作用;甚至涉及计量化的疗效评价。例如同样的感受风寒,没有突出主症的称之为“外感风寒”或“风寒感冒”;恶寒发热甚者叫“风寒外束”;咳嗽严重者,则辨证为“风寒咳嗽”;而头痛突出者,则辨证为“风寒头痛”;用药也就互有侧重;疗效评价要求也随之改变了。

但是,如前所述,由于难以开展大鼠/小鼠的问诊,不能获得其主诉,了解这些症状会很困难。那么如何做出这样的辨证结论呢?通过疾病造模,结合以上四诊客观化检测方法,部分是可以间接推断,并刻画其严重程度的。例如采用冠状动脉结扎造模(脏腑定位已明确),模型大鼠推测有胸痛等症状,通过旷场和望诊检测,如自主活动减弱、扎堆、拱背等,依据其表现可以间接估计与判断其胸痛的严重程度,并用作疗效评价依据。

九、一些症状在辨证结论中的作用

除了主诉外,还有两种情况:

1)一些症状集中代表了疾病的特征,临床上往往把这类症状的改善与否,作为疗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因此这些症状往往作为辨证结论的一个部分。如肾阴虚“消渴”、心阳虚“胸痹”等。

2)一些基本证候,例如气虚、血瘀、阴虚等等,出现的频率很高,在许多疾病和证候中都能见到,仅仅将这些基本证候作为辨证结论,往往不够清晰。若不明确,对于指导用药不利。为此,一些辨证结论中往往加入症状,如肾虚“滑脱”、肾虚“头痛”。

十、标本缓急、病势、真伪及其辨证方法

1.辨标本缓急

包括两个层次:

1)症状。一些使患者深受困扰的症状(往往成为主述)、一些将危及生命的症状(往往依据医生的判断),需要重点治疗,因此要辨别孰轻孰重、孰主孰次、孰从孰属、孰缓孰急,辨证结论应突出这些症状及其证候,作为治疗的首务。

2)病邪、病性、病位。火邪往往重于热邪、阳虚往往重于气虚、五脏往往重于五体,含这些病邪、病性、病位的证候往往成为治疗的首务,在辨证结论中应体现出来。

2.辨病势

包括两个方面:

1)病证发展的缓急趋势。急者洽其标,缓者治其本。

2)病证的演变趋势。包括病证向愈或加剧,《伤寒论》中的葛根汤、大承气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均有这样的判断,以及向其他证型演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辨病势主要依据有:各病证本身所特有的演变规律、病史和病程、治疗及其反馈、年龄、体质、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情绪等。

3.辨真伪

当相反证候出现,孰真孰伪?“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这些内容对于确定治疗原则关系更为直接。辨真伪主要用在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外感与内伤等方面。    辨真伪的关键依据如:

1)脉之强弱、有无神、有无根。

2)舌质之老嫩、苔之润燥。

3)二便之清浊、气味。

4)切诊之喜按与拒按、有形与无形。

5)饮食之数量、寒热。

以上这些辨别标本缓急、病势、真伪的方法,对于大鼠/小鼠也是适用的。对于大鼠、小鼠而言,则主要依据造模因素、反复的疾病演变和转归观察,探索和积累辨识的方法。

十一、一些病机的辨证方法

这里所述的病机是特指,主要指辨证中对一些特殊的病机做出判断。例如:下虚上实、上盛下虚、虚中夹实,邪实正虚、正邪交争;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营卫不和、卫表不和;内传营血、失于疏泄、热深厥深、蒙闭清窍;清气不升、清阳不升、厥阴之气、迫汗外泄;上迫于肺、凌心射肺、脾虚及肺等。这类病机的推测、解释和预测,往往出现在辨证结论中,对治则制定和遣方用药有指导作用。

以上部分内容,如虚中夹实等,大鼠/小鼠是可以辨证的。其他更多的病机还需要探索,以确定能否不能辨证及其意义如何。

十二、某证的成立是对另一相关证的否定

如前所述,初步得到的辨证结论有合理和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如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同时成立,因为心阳虚证大多情况下是包括心气虚证的,是建立在心气虚基础之上的,由心气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心阳虚证的成立,是在对心气虚证的否定,如果予以量化的话,就可以描述为“否定价值”,简称为“斥值”。即一旦心阳虚证辨证确立,即去除心气虚证原有的权重(或辨证价值),使之不成立。后者的肯定,否定了前者,同时实现了鉴别诊断。

通过大样本的统计处理,结合中医辨证,可以逐一给出不同证候对于其相似证候、相关证候具体的“斥值”的量化值。这也是中医辨证客观存在的鉴别诊断。

十三、辨证结论的基本要素及单证、复合证

1)辨证结论应包含病性、病邪、病位三个基本要素。若仅仅辨证为“阴虚”,是肺阴虚、肾阴虚、心阴虚,还是肝阴虚呢?脏腑不同,用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如果是肺阴虚(病性),有没有火旺(病邪)?辨证结论应予充分反映。但有时确难辨识,可以缺项,不能勉强。

2)先辨单证,再组合成复合证。例如肝肾阴虚,实际是肝阴虚和肾阴虚。不同复合证的组合非常多,难以悉数罗列。事先组合好,面面俱到,必然导致辨证标准及其结论十分庞大复杂,难记难用。先辨单证,再做组合,这样会方便得多。

3)客观反映复合证。慢性病、难治病的特点是往往出现大量的兼证。例如,

我们在做原发性肝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中晚期肝癌患者,平均有五个兼证,常见的有肝血瘀阻、脾气虚、肝郁气滞、脾虚湿阻、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肝阴虚、肾阴虚等。随着病程的发展,证候变得越来越复杂,证的相兼愈加显著。很显然,如果按一病若干证(单证或复合证)的模式去套,要求选择其中一个证,当四五个兼证并见,归哪个证型好?取舍哪些?强行操作,削足适履,必然顾此失彼,勉为其难,出错难免。

十四、辨证结论的四个构成

辨证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相反的,治疗的实施对辨证有着具体的要求:

1)针对疾病的特殊的对应治疗。例如,同样的肾阴虚,分别出现在肺癌和糖尿病中,除了滋补肾阴外,必然会照顾到肺癌和糖尿病的特殊治疗。

2)针对证的治疗,即通常意义上的辨证论治。例如,同样是糖尿病,肾阴虚须滋补肾阴、胃火旺须清利胃火。

3)针对常见证候特殊病机的治疗。仍以肾阴虚为例,肾阴虚的辨证结论往往嫌笼统,涉及的具体病机会有许多,因此治疗肾阴虚的处方有许多,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左归饮、大补阴丸等不下几十种,用哪一个处方?单拿肾阴虚的结论,显然难以指导用药,因此,肾阴虚下还要细分,包括严重程度,偏于精虚、精亏,还是偏于液亏、液脱,有没有阳虚倾向、火旺倾向等,要讲清楚。

4)针对危害大、强度高、严重性大、改善难的症状,例如同样的肾阴虚,不同患者的主诉不同,或头晕、或腰酸、或膝软,治疗必须有针对性,在辨证结论上要反映出来。

因此,一个完整的辨证结论,要求有四个组成部分:疾病、证候、具体病机、关键症状。在特殊情况下,还须补充标本缓急、病势、真伪等辨证结论。以上这些方法,对于大鼠/小鼠是一样适用的。

十五、疾病的诊断

长期以来,中医临床诊治讲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方法往往既针对疾病,又针对证候。当前中医临床诊治的患者大多疾病的诊断明确,如高血压病、原发性肝癌等,辨证论治的疗效评价自然包括了对疾病的疗效评价,以及对证候的疗效评价。因此,完整的中医临床辨证结论,要求具有疾病诊断(国际通行或主流的标准),如“高血压病,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那么如何做出大鼠/小鼠的疾病诊断呢?大鼠/小鼠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疾病遗传情况(包括基因敲除)、致病因素造模方法、诱发因素等,以及参考疾病的特殊检测如血糖、血压测量、CT检测等。对此,可以参考临床各科疾病诊断、分期、疗效标准和药理学方法。

十六、不同病种各自独特的证候和辨证标准

不同疾病往往有其独特的发病规律,有其独特的常见证候和证候的演变,以及不同阶段的常见证候,证候兼夹的特征。这关系到“有是病便有是证”的中医理论。古代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早已形成了各自的辨证论治体系如伤寒、时气、温病、疟疾等。所以,明确某一具体病种的辨证标准是必要的。

十七、客观地看待证候内涵与外延的演变

目前流行的一些辨证分型、标准,大多受到清末主流的学术影响。新建立的标准,应该充分吸收历代的理论与经验,不宜草率地摒弃历代丰富的理法方药的理论与实践,同时也应该有所取舍。

西汉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对每一条经脉阐述了三部分内容:经脉的循行路线、该经脉的疾病及其表现、以灸法为代表的治疗方法。此外,还提到了经脉的复合病,类似于后世所讲的兼证,是典型的以经脉为中心的经脉辨证论治。这样的学术特色,或影子,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以后历代的针灸学著作中可以看到。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病证归类也有其特点。例如心气虚(心气不足),所覆盖的证候范围广泛。以方测证,包含了气虚、阳虚、阴虚及其兼证,显然不可望文生义,一味补气。元代的《世医得效方》大多在病证下面罗列了不同证,或不同亚病证。例如“眩晕”病证门下,分别列举了风证、感寒、伤暑、中湿、七情、痰证、失血、下虚,或具体(风证、感寒、伤暑、中湿等)、或笼统(七情、下虚等)。到了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关气虚辨证,所列举的60个证候,均为中风前兆、小儿抽风前兆,显然是从病出发的,本质是辨病,是基于他对中风、抽风的独特深刻认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学术体系就是如此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其中蕴含着历代医家的不断创新发展和数千年来的学术积淀。

因此,采用当代医学比较统一的观点来整理、比较、判读、挖掘、继承、发展,很重要。在制定辨证标准的时候,需要做广泛、深入、认真研究,整理并充分吸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