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猪脂类代谢

来源:《小型猪医学研究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9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一大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化台物。其中,脂肪主要是指甘油三酯,类脂则包括磷脂(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糖脂(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

小型猪脂类的消化吸收与人类十分相似。脂肪的消化主要在肠道中进行,肠中消化脂肪靠胰液和胆汁完成,胰液中含有胰脂肪酶,它能水解部分脂肪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但大部分脂肪仅局部水解为甘油一酯,甘油一酯可在酯酶催化下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胆汁中胆盐是乳化剂,能增加脂肪酶和脂肪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水解。小肠既能吸收完全水解的脂肪,也能吸收部分水解或未水解的脂肪微粒。吸收的途径大多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也有一小部分直接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未被吸收的脂肪进入大肠被细菌分解。

食物中的磷脂可在小肠中进行消化,体内存在能使甘油磷脂水解的多种磷脂酶类,分别作用于甘油磷脂分子中不同的酯键,如磷脂酶A(A1、A2)、B1、B2、C等。肠内25%的磷脂可以不经消化直接吸收到肝内,但大部分的磷酸以水解产物形式被吸收在肠壁重新合成完整的磷脂分子,再进入血液中。食物中的胆固醇一部分与脂舫酸结合成为胆固醇酯,另一部分可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在胰液和肠液中均含有胆固醇酯酶,能催化其水解,产生游离的胆固醇和脂肪酸。吸收的胆固醇约2/3在肠黏膜细胞经酶催化重新形成胆同醇酯进入淋巴管。

脂类在体内的运输都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的,由于脂类不溶于水,需要以脂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人类血浆脂蛋白主要包括四类: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乳糜微粒(CM)。血浆脂蛋白中的载脂蛋白是由肝细胞、小肠黏膜细胞合成的特异球蛋白。目前发现的载脂蛋白有18种,主要有apoA、B、C、D和E等五类。猪载脂蛋白的研究尚不充分,已知血液中脂蛋白的分布与人类相似,LDL是运输胆固醇的主要脂蛋白,其中的载脂蛋白也是apoB100。Chapman等以超速离心机在密度间隔1.024~1.045g/ml范围内分离了人、狒狒、恒河猴和猪血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并分析了其主要组成。结果表明,在理化特点方面猪与人类最相似,在免疫学特点方面,狒狒和恒河猴与人类更相似。理化特性方面:电子显微镜研究提示狒狒的LDL(245A)比人类的(217A)大,恒河猴的LDL(205A)比人类的小,只有猪的LDL(228A)与人类(217A)近似;电泳研究提示狒狒和恒河猴的LDL比人类具有更大的表面电荷。免疫学特性方面:狒狒和恒河猴的LDL与人类更相近,微免疫沉淀实验证实存在80%~85%的交叉反应,而猪与人类仅存在35%的交又反应。猪与人类LDL的主要差别体现在其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组分。三种动物LDL的蛋白组分与人类十分相似,均为高分子量(超过250 000),而且以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人类的载脂蛋白B的氨基酸组成无法区分。可溶性载脂蛋白,作为每一个apo-LDL微小的组分(低于5%),在狒狒和恒河猴中所见与人类几乎一致(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移动)。

肝脏、小肠和脂肪组织是主要的合成脂肪的组织器官,其合成的亚细胞部位主要在胞液。脂肪合成时,首先需要合成长链脂肪酸和3-磷酸甘油,然后再将两者缩合起来形成甘油三酯(脂肪)。在20世纪的后半叶,应用农业动物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动物种类之间,动物和人之间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代谢方面的惊人差异。人们发现,人类和鸟类主要在肝脏完成脂肪酸合成,对于啮齿类和家兔,肝脏和脂肪组织均是脂肪酸合成的主要位置,而反刍动物和猪的脂肪酸合成主要在脂肪组织完成。而且,猪、啮齿类和人类利用葡萄糖作为脂肪酸合成的主要碳来源,而反刍类动物因为其可用的食物来源的葡萄糖含量较低,则主要依赖瘤胃来源的醋酸盐合成脂肪。研究发现,在猪的脂肪组织,戊糖磷酸循环途径生成60%~90%的脂肪酸合成所需的NADPH,其余的可能通过苹果酸脱氢酶途径产生。这些代谢的基础性差别反映了不同动物种类如何利用多种多样的调节策略来满足他们生存和繁殖的生理需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