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长类学的研究表明,灵长类祖先社会应该是类似于原猴类,由单独生活到一夫一妻生活,再到一夫一妻生活或多夫多妻等多种社会型。动物的进化应遵照有利于种群繁衍的方向发展。
一、原猴类动物为什么形成一夫一妻社会群?
从夜行性的原猴单独生活到昼行性原猴一夫一妻生活,是物种进化适应的结果。为什么有的猴子那么忠贞呢?我们相信他们是被迫的。灵长类的一夫一妻社会群约占所有18%。多数生活在干燥沙漠或热带雨林中,有学者认为,曾江有很多哺乳动物可能生活在一夫一妻型社会,但是陆续被捕食者灭绝,只有少数几种在捕食压力较小的沙漠等地区存活下来看,原猴可能就是其中一种。另外观点则认为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原猴是由于在他们的捕食者体型和分布密度相对于草原中的狮子和狼等大型食肉动物,这样在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下得以维持了原始的一夫一妻型的社会模式。但是我认为,除了上面两个原因外,按照生物投资理论,在恶劣的沙漠环境中,觅食、防卫和繁殖过程中,雌雄消耗了相似的能量,以至于没有多余的能量进入到非一夫多妻制,是否也是一个原因呢?
二、原猴类动物为什么形成一夫多妻社会群?
一夫多妻是灵长类社会中更加进化的社会机构。灵长类动物形成一夫多妻群比一夫一妻社会群的反捕食能力更强,在一只主雄拥有多个雌性的情况下会造成很多游离的雄性或全雄群徘徊在一夫多妻社会群周边,形成一层保护圈。另外,如果社会群发生主雄死亡,保护圈中的雄性马上会补充进来,成为新主雄,保障了群体的整体防御能力。再者,一夫多妻社会群,对于雄性而言,可以明确后代是否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可以提高雄性的共同养育幼崽的动机,提高群体繁殖率。
三、原猴类动物为什么形成多夫多妻社会群?
夜行性的原猴社会以雌性为中心的血缘社会,通常单独生活,以个体为中心占有领地,排斥外来雄性,只在发情期临时合群。但是,到了昼行性原猴,领地性和等级性解体,周围的雄性纷纷加入雌性集团,形成两性复合群,可以分化为一夫多妻或者一夫一妻社会群。由于不具备足够的社会凝聚力,群内个体随意的迁入和迁出。在冕狐猴和环尾狐猴的社会组成中也可称之为一夫一妻的延伸,由于其复合群内雌雄数量相当或雄多雌少。要想形成类似于高等灵长类稳定的多夫多妻社会群,应具备领地性和等级制等社会调节机制。
四、原猴类动物为什么没有形成一妻多夫的社会群呢?
有的人会发问,为什么有些鸟类形成了一妻多夫的社会形态呢,而灵长类没有?实际上,整个哺乳类都找不出一妻多夫的代表种类,当然除了在我国云南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存在这样的现象。因为原猴类与某些鸟类的繁殖方式不同,原猴类或哺乳类的雄性无法替代雌性的怀孕或哺乳过程。我们认为的假设出现一妻多夫的社会群,有两种情况:1.雌强雄弱;2.雄强雌弱。第一种情况,雌性可以选择雄性,与不同的雄性交配繁殖,形成一种乱婚的状态。造成父子管理混乱,雄性不会参与繁殖合作,雌性能量损失严重和负担过重。这种社会的繁殖适应度低,没有存在价值。第二种情况,社群中的雄性必然会独占雌性,其它雄性没有交配的机会而离家出走,最后还是归结为一夫多妻的配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