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肿瘤动物模型是指将乳腺癌组织或细胞移植于实验动物培养出的模型,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根据移植物来源分为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多为人源性乳腺癌)。同种移植利用已建立的自发性或诱发性乳腺癌细胞株,在同种或同品系动物中进行移植,多为鼠源性乳腺癌,目前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很多的可移植性动物乳腺癌细胞株,移植所用的乳腺癌细胞株有严格的种系特异性。常用的有:来源于BALB/c小鼠的4T1和TM40乳腺癌细胞株。C57BL/6小鼠的E0771乳腺癌细胞株,TA2系小鼠自发B型乳腺癌细胞株MA-737,615系小鼠自发 B型乳腺癌中建立的细胞株(如MC-615、B6和B9、 Ca615)等。同种移植法建立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方法相对简单,将体外培养的细胞或者肿瘤组织块,接种同系小鼠背部或者乳腺脂肪垫下即可。
异种移植模型是利用已建立的人类乳腺癌细胞株或人类乳腺癌组织块移植于免疫缺陷动物体内所建立的动物模型。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将人类乳腺癌组织块直接接种免疫缺陷小鼠建立动物模型成功率不高。用人乳腺癌细胞株建立异种移植乳腺癌动物模型,常用的人乳腺癌细胞株有: MCF-7、MDA-MB-231和MDA-MB-468等。
【造模机制】异种移植模型是指利用已建立的人类乳腺癌细胞株移植于免疫缺陷动物体内所建立的动物模型。裸鼠和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cy,SCID)小鼠,都是单基因隐性突变形成的,裸鼠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SCID小鼠T、B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因此人类的肿瘤和免疫活性细胞容易生长不被排斥,裸鼠和SCID小鼠皮下是移植人类肿瘤的理想位置,是体内筛选抗肿瘤药物主要选择的部位。
【造模方法】目前较常用的细胞株是雌激素受体阳性的MCF-7人乳腺癌细胞株。复苏 MCF-7细胞后,用DMEM完全培养基扩大培养后制备1×10000000/ml的单细胞悬液,每只0.2ml,注射于6~8周龄的裸鼠背部,出针后用医用棉签按压1~2分钟,防止细胞悬液从针孔处漏出。待肿瘤体积增长至1cm×1cm×1cm体积时取肿瘤组织,置于不含牛血清的培养基中,剥离干净,剪成大小约1mm×1mm×1mm的小块,用20ml注射器的针头和1ml的注射器于裸鼠背部,每只注射1个瘤块,出针后用医用棉签按压,直至无液体从针孔漏出。观察裸鼠的饮食活动及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待瘤体积增长至0.5cm×0.5cm×0.5cm即可随机分组进行相关实验。该移植瘤模型也可选用SCID小鼠进行,成功率更高,方法同上。
【模型特点】动物接种瘤块2周后进入瘤组织快速增长期,随着时间的延长,肿瘤组织外围布满丰富的血管,瘤体逐渐增大。无外因干扰,该移植瘤模型维持2个月左右,随着瘤体积的增大,机体出现恶病质状,直至死亡。
【模型的评估和应用】该模型肿瘤生长能模拟人恶性肿瘤成瘤后过程,成瘤率高,时间均一,瘤体大小和重量容易测量,便于进行基础和临床前研究。由于宿主原因(特别是NK细胞的活性)裸鼠皮下移植的人类肿瘤很少发生转移和侵袭邻近组织,保持人类肿瘤的组织形态和免疫学特点以及特有的染色体组型和对抗肿瘤药的原有敏感,且培养条件等要求比SCID小鼠低,易于动态观察肿瘤的生长状态,因此,裸鼠是目前进行人乳腺癌细胞异位移植最为常用的实验动物。
【模型的评估和应用】移植乳腺癌动物模型优点多:首先这些乳腺癌细胞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明确,其次建立模型周期短,均一性好,肿瘤成长速度较一致,个体差异小,并且可以在实验动物中连续移植,长期保留,易于观察对照,便于科研成果相互比较和交流,是目前抗癌药物筛选和药效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尤其很多实验室经过筛选鉴定后获得乳腺癌骨转移、脑转移细胞株更具有特色。但是,用人类肿瘤细胞在免疫缺陷小鼠上建立模型需要选用周龄小一点的裸鼠(裸鼠只是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但随着生长发育,其细胞免疫功能会恢复一点,所以周龄大的裸鼠肿瘤接种成功机会减少),尤其是用组织块接种免疫缺陷小鼠,多数用martix gel包被,有时对雌激素受体阳性肿瘤需辅助增加雌激素以保障模型建立成功,且SCID小鼠的遗传背景是否纯正也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