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非吸入麻醉法

来源:实验动物管理与实用技术手册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1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非吸入麻醉是一种既简单方便、又能使动物很快进入麻醉期 ,而无明显兴奋期的方法。 

静脉与肌肉注射多用于较大的动物 ,如犬、猫、猪、犬等。静脉注射的部位多是耳缘静脉( 家兔、猫、猪 ) 、后肢静脉 ( 犬 ) 及尾静脉( 大、小鼠 ); 肌肉注射的部位多选用臀部。

腹腔注射多用于较小的实验动物 ,如大鼠、小鼠、沙鼠、豚鼠等 ,注射部位多选在腹部后1/3处略靠外侧 ( 避开肝和膀胱 )。

由于各种动物麻醉剂的作用长短以及毒性的差别 ,注射时 ,一定要控制药物的浓度和射量。

动物给药几分钟即倒下 ,全身无力 ,反应消失 ,表明动物已经达到适宜的麻醉效果 ,是手术的最佳时期。接近苏醒时 ,动物四肢开始抖动。如果手术还没有完成 , 就要及时将麻醉瓶放在动物口、鼻处 , 给予辅助吸入麻醉。手术过程中如果发现动物抽搐、排尿 ,说明麻醉过深 ,应立即进行急救。做完手术后 ,要注意保温 ,促使其清醒。

注意以下事项。

(1) 麻醉前 ,动物宜禁食 ,大动物禁食 10~12h;不能使用泻剂,因为泻剂可降低血液的碱储,从而增加血液和组织的酸度,使动物在麻醉和失血状况下,容易发生酸中毒,从而降低损伤组织的抗感染能力;使用犬做长时间实验前 1h 应灌肠 ,以排除积粪 ;检查麻醉剂质量、数量是否满足要求 ,麻醉固定器是否有破损 ,对过深麻醉的急救器材、药品也要准备完全 ;应考虑麻醉剂的纯度 ,麻醉剂的纯度直接影响麻醉效果 ,往往使用同种同剂量的麻醉剂。

(2) 麻醉时要注意麻醉剂的用量。除了参考一般标准外 ,更要考虑个体差异对麻醉药物的不同耐受性 ,而且体重与所需剂量有时并不是绝对呈正比的。一般而言 , 体弱和过胖的实验验动物 , 其单位体重所需要的麻醉剂量相对较小。在麻醉剂的使用过程中 , 尤其是采用静制时 , 要随时注意检查实验动物的反映情况。按照体重算出用量后匆忙进行麻醉的做法是绝不可取的 ; 同时 , 静脉注射速度必需缓慢 , 并要关注动物的肌肉紧张程度、角膜反射和对皮肤疼痛的反应 , 当这些活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时 , 要立即停止注射 , 并进行抢救 ; 配制的麻醉药物浓度要适中 , 浓度过低 , 注射溶液的体积过大 ; 浓度过高 , 容易造成麻醉过急这些都是动物实验的禁忌。

(3) 麻醉后要注意采取保温措施。在麻醉期间 , 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受到抑制 , 会出现体温下降 , 影响实验结果 ; 必须保持动物气道的通畅和组织的营养 ; 在出现麻醉过深的情况下,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