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

2018年05月29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1 液氮冷冻法

(1)复制方法  实验犬按30mg/kg体重的剂量经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后,于动物一侧后肢作后外侧切口,钝性分离并暴露近端股骨,切断圆韧带,使股骨脱位游离。用消毒纱布及棉垫包裹周围软组织,防止冻伤,将液氮不停地灌注于股骨头上约2min,回纳股骨头,缝合关节囊保持关节稳定性。

(2)模型特点  术后1~3d模型动物镜下主要表现为骨髓组织水肿,造血细胞凝固性坏死;术后5~7d骨细胞和骨母细胞坏死消失,髓腔内大量红细胞漏出,血管内有血栓形成,含铁血黄素沉着;术后12d骨小梁变细、断裂、崩解,出现炎症反应;术后19~33d骨小梁进一步崩解,断裂呈颗粒状改变,小血管及纤维母细胞长入坏死区,新骨形成,间质反应,胶原纤维逐步形成。

(3)比较医学  人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类,前者发病机制已明确,后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所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基本病理变化一致,即首先是骨细胞坏死,然后是修复反应。本模型采用液氮冷冻法制作,其病变处于坏死到修复时期骨髓的变化,本模型反映的是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改变,其发生原因是血供中断和冷冻。最初阶段为骨细胞和骨髓细胞的坏死,水肿是由于血流中断引起静脉淤血、压力升高、冷冻后组织液渗出而造成。

2 激素法

(1)复制方法  实验兔先注射马血清10ml/kg体重,共2次,前后间隔2周,末次注射马血清后2周,连续3d每日按40mg/kg体重的剂量经腹腔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

(2)模型特点  造模8周时可见模型动物空骨陷窝,髓内脂肪细胞增大;16周时可见空骨陷窝的坏死骨小梁出现断裂,死骨片出现,髓内脂肪细胞增大并融合成片;24周时骨小梁纤细、断裂,小梁间距增大,死骨片染色较深,结构模糊凹凸不整,造血髓为脂肪组织替代。各期均可见营养小动脉血管壁结构不清,部分血管内有网状纤维填充,有的可见红色血栓形成,血管数量明显减少,骨髓内有广泛的新旧出血区。扫描电镜观察见8周时骨基质表面胶原纤维排列散乱,广泛存在纤维松解,骨小梁表面的成骨细胞极少;16、24周时骨小梁断裂、塌陷,骨基质表面胶原纤维松解断裂。透射电镜观察见8周时骨细胞处于变性坏死期,变性的骨细胞主要表现为胞浆内的细胞器肿胀,细胞器结构不清,或器膜结构消失,坏死的骨细胞主要表现为胞核固缩,异染色质浓集,核碎裂,细胞崩解,偶见含脂滴的变性骨细胞;16周时仍有较多变性坏死期骨细胞,含脂滴的变性骨细胞增加;24周时大多为变性坏死期骨细胞,细胞体积占据整个骨陷窝,胞内可见巨大脂滴,细胞核被挤向一侧呈月牙形,异染色质浓集,可见核固缩、碎裂、崩解现象,骨小管内可见脂滴。

(3)比较医学  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占非创伤性骨坏死的多数,主要累及中青年,且多为双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往单纯用激素诱导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与人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本模型先用马血清致兔Ⅲ型变态反应,抗原一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上引起超敏性血管炎,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抑制胶原和弹性纤维的合成,对已有血管炎损害的血管,可加重血管的收缩,促进血小板凝聚,内皮细胞炎性增生,中层弹性纤维断裂,进而导致小动脉断裂或栓塞,髓内出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