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尖周病模型
(1)复制方法 体重为250~300g的成年大鼠,按40mg/kg体重的剂量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然后用涡轮机磨去每只动物第一磨牙牙冠,暴露牙髓。于造模后第7周及第8周,分别处死模型动物,切取含实验牙及尖周组织的较大组织块,常规组织处理,作根尖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根尖周炎病理分级标准为:0级:根尖周无炎症;1级:根尖周毛细血管扩张出血,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2级:根尖周可见较多炎症细胞浸润并有骨吸收;3级:根尖周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有脓肿形成,根尖牙骨质及牙槽骨吸收严重。
(2)模型特点 造模后第7周与第8周时,几乎100%的动物均表现为2级或3级尖周炎,镜下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模型动物根尖周有较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根尖牙骨质及牙槽骨明显吸收,并有牙髓坏死及脓肿形成。本模型制作方法简便易行,耗费低廉,模型成功率高。但由于大鼠磨牙髓腔小,极易造成髓底穿通,故造模开髓时仅需磨去牙冠表面暴露牙髓即可。
(3)比较医学 人类根尖周炎是临床上口腔内科常见多发病,建立理想的根尖周炎动物模型,对于探讨根尖周炎发病机制,筛选根管治疗药物及根充材料等方面的实验研究非常重要。由于大鼠颌骨骨质密度及钙化程度均较低,抗感染能力弱,故本模型在露髓7周时即可出现明显的尖周炎症,第8周时可见较多根尖周脓肿形成,表明大鼠牙髓暴露于口腔环境中可形成根尖周炎模型,且与临床上人类尖周炎发生条件相似。虽然猴牙与人牙在牙形态、牙数目及根管形态数目极为相近,所以猴是根尖周炎研究最为理想的实验动物已得到公认,但其价格昂贵,数量较少,且实验限制条件较多。而与猴相比大鼠形体较小,易于操作,价格低廉,且其第一磨牙形态和人类磨牙接近,所以建立大鼠根尖周病模型开展人类尖周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较为理想,值得推荐;但由于大鼠磨牙根管狭小,不易利用,限制了本模型的应用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