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实验方法

常见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

2017年03月30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BSL-2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建立与运行》 作者:王同展 主编 责任编辑:yjcadmin

一、消毒与灭菌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消毒与灭菌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是利用生物因子(如噬菌体)去除病原体,作用缓慢,且消毒效果不稳定,一般较少应用。选择消毒与灭菌方法时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机物的含量;杀菌因子的稳定性;环境的温湿度变化;腐蚀性的强弱;酸碱度;消毒对象的性质;允许使用的浓度;允许作用的时间;杀菌因子的穿透能力;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等。

(一)常见致病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抗力,由低到强的排列顺序如下:

1.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

2.细菌繁殖体。

3.真菌。

4.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例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5.分枝杆菌,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

6.细菌芽胞,例如炭疽杆菌芽胞、枯草杆菌芽胞等。

7.朊粒(感染性蛋白质)。

(二)选择消毒方法时须考虑既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又要使消毒方法

易于发挥作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应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灭菌。

3.不耐热、耐湿的物品应首选低温灭菌方法,无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灭菌剂浸泡灭菌。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4.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可采用干热灭菌方法。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

5.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二、消毒因子的作用水平分类

根据消毒因子的剂量(浓度)、强度、作用时间和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可将其分为4个作用水平:

1.灭菌法: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达到无菌保证水平的方法。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灭菌、辐射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采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灭菌的方法。

2.高水平消毒:要求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和致病性细菌芽孢的消毒处理。达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是采用高水平消毒剂如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3.中水平消毒:要求杀灭除细菌繁殖体、分支杆菌、真菌和病毒的消毒处理。达到中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中水平消毒剂如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己定碘等)、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4.低水平消毒:仅要求杀灭一般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处理。达到低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低水平消毒剂如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己定)等,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

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针对所要杀灭的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是消毒工作成败的关键。如要杀灭细菌芽胞,则必须选择灭菌剂或高效消毒剂,也可选择物理灭菌法,才能取得可靠的消毒效果。同一消毒剂的浓度不同,其消毒效果也不同。绝大多数消毒剂在高浓度时杀菌作用大,当降至一定浓度时只有抑菌作用,但醇类例外,70%乙醇或50%~80%异丙醇的消毒效果最好。消毒剂在一定浓度下,对细菌的作用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

2.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不同,因此进行消毒时必须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选择相应的消毒剂。此外,微生物的数量越大,消毒所需时间就越长。消毒严重污染的物品时,必须增加消毒剂浓度和延长消毒时间。

3.环境因素:环境的温度、湿度、酸碱度,有机物、表面活性剂和金属离子的存在和量都会影响消毒灭菌的效果。消毒速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温度的变化对各种消毒剂影响的大小不同。湿度对许多气体消毒剂的作用有显著影响。每种气体消毒剂都有其适宜的相对湿度(RH),如用过氧乙酸气体消毒时,要求湿度不低于40%,以60%~80%效果最好。pH的改变可以影响杀菌作用,一方面pH可以改变消毒剂的溶解度、离解程度和分子结构,其次pH过高或过低对微生物的生长均有影响。血清、血液、脓液、痰液等有机物的存在会不同程度干扰消毒剂的杀微生物作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季铵盐类和洗必泰的消毒作用,因此不能将新洁尔灭等消毒剂与肥皂、阴离子洗涤剂合用。金属离子存在时,消毒效果也有一定影响,可增强或减弱消毒作用。

四、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

消毒因子大多对人是有害的,因此,在进行消毒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并采取有效保护的措施,以防止消毒事故的发生和因消毒操作方法不当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漏,经常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对环氧乙烷气体消毒剂,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5.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避免可能对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