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类近似,不同药性中药对大鼠/小鼠证候产生的影响
(1)问题的提出
中药药性是中药学的特色,也是中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中药研发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评价和确定中药的药性。因此,如何评价中药的药性,业已成为中医药继承与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基础问题。①许多民间草药、地方草药缺少药性的描述,如何明确其药性?②中药活性成分、有效成分组群、药效物质等如何判断其药性,中药复方制剂又如何评价其药性?③药性不明确,还能不能算作中药?④辨证论治如何使用?⑤依据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服用一些代表性的寒性、温性中药后,受试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寒热表现,那么,大鼠/小鼠是否有类似表现,且能被我们所建立的四诊与辨证方法所检出(即不同寒性、热性中药对大鼠/小鼠证候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且与人类近似)?⑥采用所建立的大鼠/小鼠四诊方法是否有助于鉴定中药的药性?
(2)研究方法和结果
早先我们在观察中药名方二仙汤(淫羊藿、仙茅、巴戟天、当归、知母、黄柏)及其寒温两个拆方时发现,温性拆方(淫羊藿、仙茅、巴戟天、当归)具有兴奋老年大鼠性腺轴的作用;而寒性拆方(知母、黄柏)不同,没有兴奋的作用,但具有保护老年大鼠性腺轴,延缓其组织衰老的作用。表明寒温药性不同的小复方,对老年雌性SD大鼠具有不同的药效,与有关中医文献记载吻合。以后我们还观察了不同虚证造模小鼠对不同中药复方药性的反应;探索了广防风(民间草药)的药性,并依据其对 ICR去势小鼠的腋温、体重、爪红色程度均有一定的改善趋势,推测广防风药性偏温。这可能是从动物实验角度探讨以往缺乏药性记载的民间草药药性的首次尝试。
最近我们在指导本科生进行探索性实验时,采用清洁级青年雄性昆明小鼠,饲以附子、干姜、知母、黄柏、大青叶等水煎剂,剂量约为成人公斤体重的50倍,连续3天。发现:
1)红外成像检测眼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附子、干姜用药3天后眼温上升,停药后下降;附子尤甚,提示药性热。黄柏、大青叶用药3天后眼温下降,停药后有上升趋势,提示药性偏凉。知母不仅未见寒性表现,反而有热性表现(参见第五章“实验大鼠/小鼠的望诊图谱”)。
2)腋温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附子、干姜用药3天后腋温上升,停药后下降;附子尤甚,提示药性热。黄柏、大青叶、知母用药3天后腋温下降,停药后继续向下,药性偏凉,且作用持久。
3)爪红色程度。黄柏、大青叶、知母一致下降,有寒的倾向;附子、干姜持平,寒温比较,有所区别。其中黄柏一致最低,与红外成像一致,寒性显著。在爪尾红色恢复方面,附子较干姜表现差,作用略持久。
4)所有组别小鼠用药后体重下降,停药后附子、干姜组出现回升,提示可能是药物剂量过大(成人公斤体重的50倍左右)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类似的,各用药组抓力、旷场偏弱,尾红色程度用药后一致下降,均提示药物剂量可能偏大。
(3)结论
1)附子、干姜、知母、黄柏、大青叶等不同药性的中药对正常小鼠证候确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人类近似,且多项指标存在一致性、关联性。
2)采用我们所建立的大鼠/小鼠四诊方法是可以检测部分中药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