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标准: |
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60-94 |
替换标准: |
|
发布日期: |
1994-12-13 |
执行日期: |
1995-3-1 |
录入时间: |
2006-3-7 |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60-94 1994-12-13发布 1995-03-01实施
广东省技术监督局 发布
实验动物 啮齿类和鸡的遗传
啮齿类和鸡的遗传标准编制说明
工作概况
1992年12月,鉴于广东省在多年来实验动物质量管理的情况表明非常有必要制定适应广东情况且又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地方标准,省实验动物监测所向省科委提出编制广东省实验动物地方标准的设想。在广泛征求省内有关单位人员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省科委决定成立广东实验动物地方标准(草案)编写小组,于1993年7月2日召开了第一次编写小组会议,之后,派出了黄韧和傅江南同志到上海、北京等地进行调研,了解上海、北京等地和编写实验动物的标准情况以及经验,之后,编写小组确定了编写原则并对编写内容作了分工。1994年,省科委将广东省实验动物地方标准编写(草案)作为软科学课题正式立项(RK94—13)。啮齿类和鸡的遗传标准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编写的主要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标准”;《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中的附件二。
• 北京、上海地方标准中的“啮齿类实验动物的遗传标准”“实验大、小鼠遗传学质量标准”。
• Infernafional Index of Laborafiry Animals(1987)
• 实验动物. の品质基准.の作成及ひ检查方法の确立た关すゐ研究报告书(1980)。
• 实验动物学(1992)。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
设计师内容及适用范围
引用标准
术语:
• 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命名
• 实验动物的繁殖方法
• 遗传监测方法
附录A、B、C、D、E
• 附录A 常用近交系小鼠的品系缩写名称
• 附录B 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标记遗传概貌
• 附录C 近交系小鼠免疫基因位点的监测方法
• 附录D 近交系鸡免疫基因位点的监测方法
• 附录E 小鼠、大鼠的下颌骨形态测定方法
说明
• 本标准以不与国家相关标准矛盾或冲突为原则。
• 目前的国家相关标准和地方标准中,尚未有实验鸡的遗传标准,鉴于鸡在疫苗和抗原制造、病毒分离、鉴定、传代以及动物模型中的作用,我国和我省都大量使用的情况,本标准的内容包括啮齿类和鸡的遗传标准。由于远交群动物的广泛应用,根据实际的迫切需要、监测经验和研究工作的结果,本标准首先提出了远交群的监测,从三个方面实施:(1)生长繁殖数据的检查和结果判别处理;(2)下颌骨形态数据的测定和结果判别处理;(3)生化和免疫基因位点的检测和结果判别处理。
• 为节省篇幅,减少重复,对于啮齿类与鸡在遗传标准中有所区别的内容或者啮齿类的遗传标准不适用于鸡的情况时,则在相应条文中做相应叙述。与啮齿类相比较,鸡有其特殊性:(1)在近交过程中更易出现生殖能力等下降造成世代延续困难。因此,关于近交系鸡的近交系数国内外有的提出为90%以上,有的提出为50%以上,本标准采用90%以上的指标。(2)由于目前近交系动物命名规则,主要人从啮齿类中提出,与鸡近交系命名并不一致。(3)因为鸡在近交系培育过程,事于造成世代延续困难,所以鸡的近交繁育体系以半同胞交配为主。(4)关于鸡的遗传检测方法,本标准选择红细胞表面抗原检测,是考滤到此法简便可行,而且目前作为实验动物使用的鸡大多为来航系统,用血型可以区别,且这也是国际上许多商品生产公司用来检测、选育、保持鸡的原种品系的方法和指标。
• 关于啮齿类的遗传监测方法,考滤到皮肤移植、生化基因位点和免疫基因位点的检测都是成熟且使用广泛的方法,因此选择作为标准方法。同样,由于下颌骨形态测定在远交群遗传监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标准也包括了这一方法。这样在保证实验动物具有明确的品系背景资料和科学合理的繁育方法的基础上遗传监测的方法和可监测的基因位点有更好的选择。
• 基因位点、等位基因、表型的命名,应是遗传命名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标准包含了相关内容。
• 关于分岐意见的处理
o 初稿完成后,经省内各方面专家和有关人员集体评审第一次修改后又送北京,上海专家书面评审,对第一次修改稿提出了修改意见。主要起草人黄韧通过资料查阅和与专家电话讨论等形式综合多种意见再次作了相应的修改。初稿和第二稿中远交群(封闭群)的定义,“含有至少经4代繁殖以上”的内容。有的专家认为应将“4代繁殖”,改为“15代繁殖”,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韧认为,在第三次即现在的送审稿中,还是以不提繁殖代数为好,这是因为:
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协会(ICLAS)提出的远交群概念适于哺乳类,但哺乳类中各种动物的世代时间差异显著,如小鼠一年繁殖2代,非人灵长类一年繁殖1代,因此,定义中还是以不规定繁殖代数为好。
远交群(封闭群)概念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群内非近亲随机交配;二是不与群体外的动物发生基因交流而使群内基因达到遗传平衡,因此,不规定繁殖代数不影响定义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 本标准的编写人员分工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韧负责编写人员召集、资料查阅和调研,主要内容的起草和全部稿件的统一编排,根据评审意见对稿件的处理和修改。
• 张细权择写附录D《近交系鸡免疫基因位点的监测方法》,黄韧、阳建春、邱国光讨论确定本标准的编写和主要内容,编写过程中,阳建春也参加了对一些专家意见的讨论。
• 本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 此标准对所有保种或繁殖单位 不需增加更多条件即可实施。实施的关键是对具体从事育种繁殖和生产人员进行基本知识与标准要求的培训,并根据标准制定详细的遗传质量管理制度,以送检或自检方式定期监测,对监测与管理单位来说,增加少量设备,即可实施监测方案,所有方法均与国际有关标准相衔接,且经多年监测实践检验,结果具有准确性与权威性。
评估
• 本标准所制定的内容,原则与国家相关标准一致。
• 在实验动物标准内容上,比国家的相关标准增加了鸡的遗传标准和检测方法,在啮齿类方面,提出了远交群的监测内容和实施方法、增加了免疫基因位点的检测方法,具有更广的适用性和更好的可操作性,也具明显地方特色和首创性。
• 本标准部分超过国家相关标准,与国际的相关标准衔接。
广东省地方标准
实验动物
啮齿类和鸡的遗传
DB44/60-94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啮齿类和鸡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命名原则、繁殖以及近交系和远交群动物遗传质量监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啮齿类和鸡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命名、繁殖规范及近交系和远交群小鼠、大鼠及鸡遗传质量监测。
2 引用标准
1. GB/T14927.2-94,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检记检测方法
2. GB/T149.27.1-94,近交系小鼠、大鼠皮肤移植法
3 术语
1. 遗传概貌(Genertic profile)
是各近交系遗传标记表型资料的汇总,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品系的遗传特性。
2. 生化遗传标记(Biochemical genetic markers)
如果基因控制生化表型,当该基因型发生变化时,也引起相应的生化表型变化,则可以通过其生化表型检测基因型的差异。此种生化表型称为生化遗传标记。
3. 免疫遗传标记(Immunogenertic markers)
如果基因控制免疫表型,当该基因型发生变化时,也引起相应的免疫表型变化,则可以通过免疫表型检测基因型的差异。此种免疫表型称为免疫遗传标记。
4. 纯合性(Homozygosity)
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具有相同基因的状态。
5. 同基因性(Isogenicity)
在近交系中所有个体在遗传上是同源的,其基因型是完全一致的。
4 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命名
• 4.1 近交系(Inbred strains)
o 4.1.1 大、小鼠近交系是指以20代以上的连续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法而育成的品系。其近交系数应达到或大于98.6%,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一对共同的祖先。该品系称为近交系。鸡的近交系是指兄妹连续交配11代以上育成的品系,近交系数90%以上。
o 4.1.2 命名
近交系的命名应以简便清晰又能最大量的容纳表达必要的相关信息资料且能被广泛接受为原则。近交系命名一般以大写英文字母或大写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其符号应尽量简短。如AKP系、D57BL系等。具有同一来源的近交系,在近交20代之前分离的一些品系作为关系相近的品系,使用的符号应能表示出相互间的关系。如NZC、NZO。
o 4.1.3 近交代数
近交系的近交代数用大写英文字母F表示。如近交系代数为50代时,写成(F50)。
o 4.1.4.1 亚系的形成
是指一个近交系内各分支的后代动物之间,已发生或可能存在遗传差异。一般在以下三种情况易发生亚系分化。
在兄妹交配40代以前(即20-40代之间)形成的分支。多数因残留杂合而形成。
来自共同祖先的一个分支,独立繁殖100代以上时出现的差异,多数因突变而形成的分化。
一个分支与其他分支之间发生较大的遗传差异。一般是由遗传污染而形成的亚系,应重新命名。
o 4.1.4.2 亚系的命名
亚系的命名方法是在已知双亲的品系名称后加一条斜线。斜线后标名亚系符号。可以用以下四种方法表示:
a.数字。例如C57BL/6、C57BL/10
b.用育成亚系的个人或实验室名字或名称的英文缩写命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以后字母小写。应与已发表的名称进行核对,避免重复。例如A/He,为A系的海斯顿(heston)亚系;CBA/J为CBA品系的杰克逊(Jackson)实验室亚系。
c.一个保持者维持的近交系具有两个以上亚系时,采用数字后面再加保持者的缩写英文名称。如C57BL/6J、C57BL/10J。若在一个近交系中产生连续的变异而形成连续的亚系时,其亚系符号应该积累。如CBA/HN,是国立卫生研究院(N)发现的一个亚系,它是从哈韦尔(harwell)处育成的CBA/H亚系中产生的。
d.对一些建立和命名较早或命名已被广泛接受的近交系,亚系名称可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啮齿类的BALB/c、C57BR/cd和鸡的命名虽与上述规则不一致,仍可沿用其原有名称。
o 4.1.5 啮齿类支系(Sublines)
4.1.5.1 支系的形成
一个近交系或亚系内部,由于环境,亲代或细胞质等因素影响而可能或已经引起的差异;或有可能产生遗传差异时,应将其分成支系。
4.1.5.2 支系的命名
a. 因人为技术处置形成的支系,应在原品系名后附加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明处理方式。具体符号如下:
卵子移植e(Egg transfers) 奶母代乳f(Foster-nursing)
卵巢移植o(Ovary transplant) 人工喂养 h(Hand-rearing)
胚胎冷冻p(Freeze preservation) 人工喂养加奶母代乳fh(Fostered on hand-reared)
代乳的奶母动物或接受卵子,卵巢移植的受体动物,可在上述符号后面标明品系或缩写品系名称。如C3HC57BL或C3HB,表示C3H近交系是由C57BL品系代乳养大的。
b.采用人为技术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有目的的去除或植入垂直感染病毒,如植入或去除的病毒是已知的,可在品系名称后加一横线,以大写英文字母标明病毒,最后写上一个“+”或“-”号,以表示植入或去除。如C3H/HeN-MTV+,表示将纯化的小鼠胸腺病毒(MTV)接种于剖腹手术取得的C3H/HeN品系的小鼠中。
c.一个品系转移到另一个单位,由于环境的改变,繁殖代数的增加,可能遗传上产生差异,应以下法表示:原品系或亚系名称后加两条斜线。例如C3H/He/H,表示Harwell氏保持的C3H/He近交系的支系。
当某一品系或支系有多次反复的处理或转移时,支系的符号不应积累,只要给予最近处理或转移的符号,而支系的历史应记录于近交系的档案中。
o 4.1.6 啮齿类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s)
4.1.6.1 定义
由两个无血缘关系的近交系杂交后,得到的F2代分组分别经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而育成的近交系列,称为重组近交系。
4.1.6.2 命名
在两个亲代近交系的缩写名称中间加大写英文字母X命名。组内之间用阿拉伯数字予以区分。如由BALB/c与C57BL两个近交系杂交而育成的一组重组近交系,分别命名为CXB-1,CXB—2,CXB-3……。常用近交系小鼠缩写名称见附录A。
o 4.1.7 啮齿类同源突变近交系(Coisogenic inbred strains)
4.1.7.1 定义
与原近交系相比,只在一个指明的位点的等位基因不同,其他完全相同,称为同源突变近交系,简称同源突变系。多因近交系发生突变而形成。
4.1.7.2 命名
用一个品系符号、亚系符号后面接一个连字符再加上突变基因符号(用英文斜体印刷体)。如DBA/aH-D。当突变基因必须以杂合状态保持时,用“+”号表示野生型基因。如C3H/N-+W。其近交代数以M+表示,如(F?+M+F23)表示某个突变发生后经过23代兄妹交配而育成。
o 4.1.8 啮齿类同源导入近交系(Congenic inbred strains)
4.1.8.1 定义
通过杂交一互交(Cross-inter cross)或回交(Back-cross)等交配系统将一个差别等位基因导入到一个近交系中,由此形成的新近交系与原近交系相比较只是在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片断上的基因型不同,其他全部相同,称为同源导入近交系,简称同源导入系,又称同类系。
4.1.8.2 命名
将接受导入基因与提供导入基因的两个近交系缩写名称之间用“•”分开,导入的差别等位基因符号写在最后,并以连字符号分开。如B10•129-H-12表示该同源导入系的受体遗传背景为C57BL/10Sn(=B10),导入的差别等位基因为H-12,供体为129/J近交系。其繁殖代数以N表示,如(N10F)表示回交10代后兄妹交配6代而育成。如(NE12F17)表示采用回交和互交方法,在遗传上相当于12次回交后兄妹交配17代而育成。
• 4.2 远交群(封闭群)(Outbred stock or closed colony)
o 4.2.1 定义
来源于非近亲交配方式育成的动物品种,连续五年内不从外部引入新种用动物的群体,或来源于近交系的种群,在封闭条件下,群内随机交配繁殖的群体,且符合远交群遗传特性者称为远交群或封闭群。
o 4.2.2 命名
此群动物由2-4个大写英文字母命名。种群名称前标明保持者的英文缩写名称,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的字母小写,一般不超过4个字母。保持者与种群名称之间以冒呈分开。如N:NIH表示由叛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保持的NIH远交群小鼠。某些命名较早或其名称已被广泛认可的远交群动物,虽与上述规则不一致,仍可沿用原来的名称。如Wistar大鼠,ddy小鼠以及鸡。
• 4.3 杂交群(Hybred)
o 4.3.1 定义
二个或二个以上品系动物之间交配而生的后代叫杂交群。用于实验研究的杂交群是指两个近交系之间交配所繁殖的子一代动物(F1—hybred),它具有遗传均一,基因型相同,表型一致等优点。
o 4.3.2 命名
将两个近交系的缩写名称合并后,写上F1符号。写在前边的品系是雌性,写在后边的是雄性。如CB5F1,表示该F1动物是由BALB/c(E)与C57BL/6(W)两个近交系交配而繁殖的。
• 4.4 基因(Gene)
o 4.4.1 定义
基因是DNA分子上代表一个遗传功能单位的核苷酸特定序列,是能发生遗传重组和突变的线性排列组成。二倍体生物的基因以等位基因对形式出现。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上个同位置的基因。
o 4.4.2 命名
4.4.2.1 基因位点(gene locus)的命名应以简便且尽可能精确地表达该基因公认的特性为原则。新基因符号不应与已使用的任何一个基因符号重复。
4.4.2.2 基因位点的符号
a. 应是该基因名称的二个字母,三个字母或四个字母的缩写。为了方便,名称和符号开头的字母应尽可能相同。基因符号用英文斜体印刷体,并且第一个英文应该大写其余小写。如Esterase基因符号为Es,Phosphoglucomutase基因号为Pgm。
b. 第一次发现的基因是一个隐性突变基因时,基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不用大写,如dwarf基因符号为dw。
c. 在详细说明种类相似的蛋白质或其它性状时(如同工酶、淋巴细胞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同一系列的各个基因应该用相同的字母符号,外加一个连字符号和一个有区别的数字,如酯酶位点Es-1,Es-2,组织相容性位点H-1、H-2、T-淋巴细胞抗原位点Lyt-1、Lyt-2。
细胞膜异源抗原位点的基因位点符号决定于证明这些位点的方法。
主要利用移植技术证明的位点,词首字母用H指明,如H-1、H-2。
利用红细胞凝集法证明的位点应该用字母Ea表示,如Ea-A、Ea-B。
利用淋巴细胞毒性证明的位点应用字母Ly表示,如Ly-4。这个类型将按照细胞类型这一步分类,如Lyd-2、Lyt-1。
类型上涉及其它细胞类型的位点,应该用表明这一细胞类型的符号表示,如浆细胞抗原用Pca,胸腺白血病抗原用Tea。
o 4.4.2.3 等位基因(Alleles)符号
应该用加有一个上标的基因位点符号表示
a.典型的等位基因上标应使用1个或2个小写字母。若可能,应该表达该等位基因的附加信息。如C是白化基因c的青紫蓝色等位基因,Hbb是血红蛋白b链等位基因,它在电泳后出现一条扩散带。如果信息太复杂一个符号又不能方便表达(如生化特征、抗原特异性),等位基因给予一个上标,而将有关它的性质的资料显示于表格中。
b. 野生型清楚明确的场合,首先发现的等位基因可以例外,不使用上标,如裸体基因nu,羔皮状基因Ca。
c. 隐性等位基因应用突变基因词首的小写字母表示,如非野鼠色(nonagouti)基因a,其它所有的等位基因包括显性的、共显性的或有显性关系的基因符号都应该用一个大写词首字母加小写字母表示,如乳酸脱氢酶基因Ldh-1。
d. 野生型应用“+”号与位点符号一起,用“+”号或位点符号作上标均可,如+或,单独的“+”号反用于上下文确认无疑时,如遗传公式是?
例外的情况:少数熟知的位点,野生型,突变型同符号,且隐性突变用大写字母、显性突变用小写字母,如d的D,B的b。另外,许多从态位点如生化位点、抗原位点没有确知的野生型等位基因。
e.独立起源的,可区分的等位基因(例如重新发生的、回复野生型的基因)用现有基因和一系列辅助上标符号表示。系列辅助上标符号由阿拉伯数字组成。如果基因符号已有上标,在上标后加一连字符,连字符后加数字与一个大写的发现者或实验名称的缩写表示,所引用的缩写与品系名称中的缩写相同并遵循其规则,为避免数字1与字母1相混,1可省略。如C为Rusell氏发现的第4个再次发生的突变;d和d为Jackson实验室发现从d基因回复突变成d基因的第1个和第2个基因。
o 4.5 表现型(Phenotype)
4.5.1 定义
表现型也称表型,指在特写环境中,具有一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的总和。实际上常指特定基因所决定的特定性状。
4.5.2 命名
表现型符号与基因符号相同,俣表现型的符号用大写且不用英文斜体字,同时,上标降低到连字符的水平。
a.基因的表型存在杂合时,分别表示。如GPI-IA、GPI-2B和GPI-IAB分别表示与GPi-1基因有关的表型。
b. 当一种酶存在复等位基因(遗传性同工酶)时,应认为位点合成A亚单位,位点2B合成亚单位,依次类推。然后按国际生化协会(IUPAC-IUB)的规则命名表型。如Pgm-1的表型为PGM-A,Pgm-2的表型为PGM-B,Ldh-1的表型为LDH-A。
c.等位基因变异的表型符号应能反映亚单位的结构,即1等位基因A合成亚单位,等位基因1合成A亚单位,如Ldh-1/ldh表现型为LDH-A、Ldh/Ldh表型为LDH-A。
5 实验动物的繁殖方法
根据各类动物的不同遗传特点,应分别选择相应的繁殖方法。
• 5.1 近交系动物的繁殖方法
选择近交系动物的繁殖方法,应以保持近交系动物的同基因性及基因纯合性为原则。
o 5.1.1 引种
用于繁殖的原种近交系动物必须是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有完整资料(包括品系名称,近交代数,遗传基因特点及主要生物学特征等),并应与公开发表的有关资料相符,原种应引自近交系的基础群。
o 5.1.2 啮齿类近交系动物的繁殖可分为基础群、血缘扩大群和生产群。如生产群。如生产供应规模较小,可不设血缘扩大群。
5.1.2.1 基础群
设基础群的目的,一是保持近交系的传代繁衍,二是为扩大繁殖提供种用动物。
a.基础群应严格以全同胞兄妹交配方式进行繁殖(正常情况下,大小鼠采用:E × W )。
b. 基础群应设动物个体记录卡(包括品系名称、近交代数、双亲编号、动物编号、出生日期、离乳日期、交配日期、生育记录等)和繁殖系谱。
c. 基础群(包括血缘扩大群)动物5~7内代都能追溯到一对共同祖先。繁殖5~7代后应统计群体的生产指数并进行系谱的修改以除实变基因。
5.1.2.2 血缘扩大群
设立血缘扩大群的目的有是为生产群提供大量种用动物,其种用动物来自基础群,按全同胞兄妹交配,设繁殖记录卡。
5.1.2.3 生产群
生产群 的种用动物来源于基础群或血缘扩大群,采用随机交配繁殖,繁殖代数一般为3代,设个体繁殖记录卡。
o 5.1.3 鸡近交系动物的繁殖方法
o a.参照啮齿类近交系的繁殖方法进行。
o b. 与啮齿类相比,难在近交过程中更易出现生殖能力下降造成世代延续困难,所以多采用半同胞交配为主的近交繁育体系,可按表1和表2两种繁育体系进行繁殖。
表1 鸡的近交系繁殖体系A
世代
|
家 系
|
|
1
|
2
|
3
|
4
|
5
|
6
|
n
|
A
B
C
D
E
F
G
|
1W ×1E1)
1W ×1E
1W ×1E
1W ×1E
3W ×1E2)
3W ×1E
3W ×1E
|
1W ×2E
1W ×2E
1W ×2E
1W ×2E
3W ×2E
3W ×2E
3W ×2E
|
1W ×3E
1W ×3E
1W ×3E
1W ×3E
3W ×3E
3W ×3E
3W ×3E
|
1W ×4E
1W ×4E
1W ×4E
1W ×4E
3W ×4E
3W ×4E
3W ×4E
|
1W ×5E
1W ×5E
1W ×5E
1W ×5E
3W ×5E
3W ×5E
3W ×5E
|
1W ×6E
1W ×6E
1W ×6E
1W ×6E
3W ×6E
3W ×6E
3W ×6E
|
1W ×nE
1W ×nE
1W ×nE
1W ×nE
3W ×nE
3W ×nE
3W ×nE
|
注:1)以1列为基本列,基本列保持全同胞交配。公鸡均来自基本列1。
当基本列1繁殖成绩下降或出现其它繁殖问题,在其它列中选择一个繁殖成绩最好的列以代替它,这里用列3代替列1,列3改成全同胞交配,列1半同胞交配,公鸡来自列3。
表2 鸡近交系的繁殖体系B
组
|
代
笼号
|
A
|
B
|
C
|
I
|
1
2
3
4
5
6
7
|
4H
1) 9I
W 3A×E 5B
12C
12R
21E
18S
|
1A
W
15G×E 2D
3E
2S
9A
11A
14B
|
8D
10H
W 17B×E 16I
18R
20L
21B
17S
|
|
8
9
10
11
12
13
14
|
10B
4P
2) 7Q
W 3D×E 3S
12D
8B
9A
|
|
1E
|
7Q
12B
W 15C×E 12S
10C
8A
2E
|
12D
14S
17P
W 17G×E 18A
10L
21E
21L
|
|
|
|
15
16
17
18
19
20
21
|
4D
4S
10E
W 3L×E 12W
7L
18A
21D
|
8B
10F
12R
W 15C×E 14E
22M
24P
26A
|
|
8B
|
18L
18T
W 17T×E 17W
12S
15C
21D
|
|
22
23
24
25
26
27
28
|
12M
4X
8F
W 3Q×E
9G
3B
9Q
5N
|
22A
24D
26E
W 15S×E 27B
8R
9T
2A
|
|
12C
|
10B
14D
W 17V×E 21R
19H
16A
17C
|
注:1)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母亲的笼号,字母是子代的编号。例如W 3L指留种的公鸡是上一代3号每鸡所产蛋孵出的第L只小鸡。
2)半同胞交配的公鸡均是兄弟,而母鸡来自上一代中繁殖性能优良的个体的后代。母鸡经过繁殖性能测定后挑出,随机编组。
• 5.2 远交群动物的繁殖方法
o 5.2.1 引种
原种远交群动物应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有较完整的档案材料(种群名称,遗传组成特点及主要生物学特性)并应与公开发表的有关资料相符。为了保持其遗传异质性及基因多态性的稳定,引种或留选种达到有效数量。如小型啮齿类远交群动物有效繁殖数量一般不能少于25对。
o 5.2.2 繁殖
5.2.2.1 基本要求
应尽量保持群内基因频率的分布平衡,以非近亲随机交配方法进行繁殖,每代近交系数上升度不得超过1%。
5.2.2.2 交配方法
a. 最佳避免近交法
此法适用于每代种用雄性动物10-25只时的交配。将同代的雌、雄种用动物分别标以笼号1、2、3……25。n代动物繁殖的下代动物以n+1代表示(设n为繁殖代数,并为自1开始的自然数)。交配编排见表3。
b.循环交配法(完全随机交配法)
此法适用于每代雄种动物26-100只时的交配繁殖。将动物分成若干组(一般3-6组),每组包含多个繁殖单位(一雄一雌,一雄二雌,一雄多雌等),有规律的把不同组内的雄雌动物进行循环交配。
c.随机交配法
此法适用于每代雄种动物多于100只的交配繁殖。从整个种群中随机选取动物,然后任选雌、雄动物进行交配。
表3 最佳避免近交法
n+1代
笼号
|
雌种来自
n代笼号
|
雄种来自
n代笼号
|
1
|
1
|
2
|
2
|
3
|
4
|
3
|
5
|
6
|
.
|
.
|
.
|
.
|
.
|
.
|
.
|
.
|
.
|
8
|
25
|
24
|
9
|
2
|
1
|
10
|
4
|
3
|
11
|
6
|
5
|
.
|
.
|
.
|
.
|
.
|
.
|
.
|
.
|
.
|
25
|
24
|
25
|
• 5.3 杂交一代(F1)繁殖方法
o 5.3.1 杂交组合的选择
此群动物是指近交系之间的杂交,亲代的选择应具以下条件:
具有杂交优势遗传特性的品系。
具有试验研究所要求特性的品系。
两个品系间具有较强的亲合力及较小的异质差异。
o 5.3.2 繁殖
繁殖杂交一代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时间内提供大量遗传均一,体重相等,年龄接近的实验动物,因此交配方法最好选用定期同居交配法(非频密繁殖法)进行繁殖。
6 遗传质量监测
• 6.1监测目的
检查近交系动物的同基因性及基因纯合性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由遗传污染,突变或残留杂合等原因而引起的遗传改变。检查远交群(封闭群)动物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原有群体的遗传特性,防止群体内的遗传分化和原有基因的丧失。
• 6.2 监测实施方案
o a. 大、小鼠受检动物的取样范围与方法,监测间隔,监测项目等见表4
o b. 表中所列随机取样的动物,近交系每品系从基础群或血缘扩大群的不同繁殖系谱中抽取6~12只,10周龄以上,非同胞生,雌雄兼有,经皮肤移植自检成功后,再接受认可监测单位进行生化位点检查或免疫标记基因检查。在自检时,根据遗传概貌可增加其他方法进行监测。如毛色基因测试,下颌骨形态检测等。
o c.远交群动物的取样数量,据统计学原则从整个群体中抽取,其它要求同。自检以生长繁殖数据的检查为主,也可配合采用下颌骨形态测定方法,自检成功再接受认可单位检查。
o d.鸡的取样范围与方法、监测间隔、监测项目和取样数量、要求参照大、小鼠参照进行。
• 6.3 近交系的监测方法
o 6.3.1 皮肤移植法
同一品系的不同个体之间能够互相接受对方提供的移植组织或器官,如皮肤等。皮肤移植是目前最常用的监测近交系小鼠亚系间或亚系内组织相容性基因发生差异的方法。具体方法见GB/T14927.2。
o 6.3.2 生化标记基因检测方法
此法是以同工酶或蛋白质作为遗传标记,用电泳等方法检查近交系动物的同基因性及基因纯合性。常用近交系小鼠、大鼠品系生化标记遗传概貌见附录B。生化标记基因检测的具体方法见GB/T14927.1。
o 6.3.3 免疫检测方法
在大、小鼠中是以组织相容性抗原H-2(Histocompatibilify-2)胸腺细胞抗原Thy-1(Thymus cell antigen-1)和溶血补体Hc(Hemolytic complement)为遗传标记,用微量细胞毒法或琼脂糖免疫双向扩散法检查啮齿类近交系动物的同基因性及基因纯合性,具体方法见附录C《近交系小鼠免疫基因位点的监测方法》。在鸡中以红细胞抗原类型检测,具体方法见附录D《近交系鸡免疫基因位点监测方法》。
• 6.4 近交系的监测结果的判定
遗传质量监测结果如与被检动物所特有的遗传概貌本符,应判为遗传质量合格,台公有一个基因位点与标准不同者,视为可疑,应增加检测位点或增加检测方法验正。如被检动物的监测结果与原品系遗传概貌不相符者,应按表5进行分析与处理。
表5 监测结果分析与处理
不相符类型
|
可能发生差异原因
|
处理对策
|
杂合型
|
多个位点
|
近期发生遗传污染
|
淘汰
|
|
一位点
|
近期发生遗传突变
|
淘汰或重新命名
|
纯合型
|
多个位点
|
早期发生遗传突变
|
淘汰
|
|
2-3个位点
|
残留杂合的纯合
|
淘汰
|
|
一个位点
|
突变已固定
|
淘汰或重新命名
|
注:重新命名者,必须重检。
• 6.5 远交群(封闭群)的监测方法和结果判定
o 6.5.1大、小鼠远交群
6.5.1.1 来源于近交系的远交群,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与近交系相同,监测方法和结果的判定,也参照近交系进行。
6.5.1.2 来源于非近交系的远交群,发生变异的原因除与近交系相同外,主要在于引种数目少、群体太小或未严格遵循非近亲随机交配繁殖方法,致使群体近交系数上升过快,杂合基因丢失或群体内的分化,从而导致群体的遗传特性发生变导电划。应从多方面进行监测和判定。
a.繁殖和生长数据检查,检查在相同繁养条件下,同一胎次不同繁殖对产仔数、离乳仔数、每窝间隔天数以及20天、40天、60的体重、体长。有明显变异的繁殖对应淘汰。
b. 下颌骨数量形态数据测定。收集60日龄雄鼠下颌骨标本,测量11个形态位点数据算出判别函数DF,并与远交群的标准DF值比较,然后计算遗传距离或计算DF植的和2SD,以判别是否保持原有的下颌骨形态遗传特点,具体方法见附录E《小鼠、大鼠的下颌骨形态测定方法》。发生明显变异者应淘汰或重新命名。
c. 生化基因位点和免疫基因位点的检测。通过对封闭群的生化和免疫表型检测远交群的基因频率判别群体是否遗传稳定性。尤其应注意对杂合基因位点的监测。如果群体的基因频率偏离H平衡,应淘汰或重新命名。具体方法分别见GB/T149.27.1和附录C。
o 6.5.2 鸡远交群
鸡远交群产生变异的原理也与大、小鼠相类似,其遗传监测,也应从繁殖和生长数据的检查、毛色和血型基因位点的分析多方面进行,并作出相应的判定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