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交系中国地鼠染色体核型分析和畸变率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地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将中国地鼠按每克体重10μg秋水仙素腹腔注射,3h左右处死动物,取骨髓并用0.12%枸橼酸钠反复冲洗骨髓于锥形离心管内,用吸管反复吹打骨髓细胞使其分散;以1000r/min离心8min,弃上清液,加预热37℃的KCl低渗液6ml,置37℃水浴箱中保温20min,离心弃上清液,加新鲜配制的甲醇:冰醋酸(3:1)固定液5ml,室温固定20min;离心,再固定1次,离心弃上清液;加适量固定液,混匀,制成细胞悬液;将预冷的载玻片倾斜30°,用吸管吸取细胞悬液,滴片,一部分用10%Giemsa染色,另一部分置于37℃恒温箱烘烤2d,作G显带备用。
G显带:将涂有染色体的标本用0.103%胰酶2EDTA溶液消化20~30s,Giesma染色10min。将未显带和G显带的标本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选取染色体分散好、带型清晰的细胞进行显微照相。按放大后G显带细胞各号染色体各条带型的位置、颜色深浅和宽窄程度不同,以清晰恒定的细胞绘制。
二、结果
1.山医群体近交系中国地鼠染色体核型分析和G带观察,并绘制模式图 染色体数目为22条,计11对,常染色体10对,性染色体1对。根据染色体的大小及着丝粒的位置,将11对染色体进行分组,第1组为中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号分别为2号、4号、10号;第2组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号为1号、3号、8号、9号、 X、Y;第3组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号为5号、6号、7号。每组染色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性染色体排在最后,中国地鼠的核型公式为2n=22=6(MM)+8(SM)+6(ST)+♀(XX)或♂(XY)。用G显带法记录30个中期细胞,对其中7个中期核型进行剪贴配对,发现与标准核型基本一致,多数染色体带型清晰,深染者为深带,不着色者为浅带。用G显带显示的中期细胞,多数染色体长度适中,带型较多,深带带型清晰恒定(图2-1,图2-2)。为此将观察结果,G带染色体长臂、短臂的深带与浅带数目列表(表2-2)。根据染色体带型绘制相应的模式图(图2-3)。
2.畸变分析结果 从结构畸变分析看出,断裂占0.125%,无着丝粒畸变和不平衡易位均为0.105%,其自发畸变率很低。
三、讨论
地鼠的染色体数为2n=22,较人类、大鼠、小鼠染色体数目分别为46、42、40具有数目少、易于辨别和观察的优点,其骨髓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的自发畸变率极低,极易通过配对的方法识别出发生畸变的染色体,因而是研究染色体复制和染色体畸变的极佳材料。
不同品种或品系的动物其核型是有差别的,通过分析动物细胞的核型,可以了解该种动物细胞遗传学特征。对中国地鼠核型的分析国内外均有报道,本研究所观察到核型与他们报道的有所不同,主要为中着丝粒染色体和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上。他们认为x染色体和3号染色体长度相似,但x染色体着丝粒为亚中型,3号为中型。而我们认为X和3号染色体都为亚中型着丝粒。不同观察者观察同一种动物的模型之所以有差别,我们认为主要是各自对染色体的评判标准不同引起。为此,根据中国地鼠染色体G显带的带型特征,参考了Ray.M. and Mohandas T等文献绘制了山医群体近交系中国地鼠G显带核型模式图,以为深入研究提供依据。为了更准确和精确地对染色体G显带进行识别,应借助计算机将染色体放大,对染色体的结构和带纹及其亚带进行进一步细致的观察和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