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制备技术
一、代表性流感病毒简介
1.禽流感 禽流感依据其对禽类的致病能力大小可以分为三个程度: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致病性。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包括H5和H7两个亚型,但并非所有的H5和H7都是强毒株。研究表明,原本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H5N2、H7N7、H9N2),可经6~9个月禽间流行的迅速变异而成为高致病性毒株(H5N1)。人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某些亚型的毒株引起的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H5N1亚型禽流感引起的症状较重,病死率高。
野生水禽是流感病毒的基因“储藏库”,目前已从禽类分离到的流感病毒有16种HA和9种NA亚型,这些抗原又以不同的组合,产生极其多样的毒株。人高致病性禽流感来源于禽类,特别是家禽。1997年香港禽流感和2003年至今的东南亚禽流感人间病例分离的病毒株在基因进化上均与鸡群的H5N1亚型病毒高度相关。
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病毒可经鸡胚和狗肾传代细胞分离。禽类,特别是野生水禽是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家禽主要是鸡和家鸭,有时也可引起海洋和陆地生哺乳类动物的感染,如鲸、海豚、猪、马等。有报道偶在猫科动物如老虎体内分离到高致病性 H,N。病毒。在人间仅有偶发病例。雪貂是禽流感病毒的敏感宿主,小鼠可不经适应即可患病。
(1)流行病概况:1997年,香港共18个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其中6人死亡。之后相继有H9N2、H7N7亚型禽流感感染人类和H5N1亚型再次感染人类的报道,禽流感与人禽流感的关系开始备受关注。2003年12月中旬开始至今,日本和中国等10余个亚洲国家先后暴发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并且在越南、泰国、柬埔寨以及印度尼西亚出现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病例。H7N7感染引起的症状相对较轻,仅以眼角结膜炎和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为主。追溯历史,有报道的第一次禽流感感染人的事件发生在20世纪的70~80年代的几例以自限性结膜炎为临床特征的H7N7感染病患。
(2)致病性:关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致病性在禽类比较明确,主要与血凝素重链与轻链区间连接肽碱性氨基酸的多寡有关。目前的被WHO证实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患大多数有病禽接触史,仅一例有有限的人传染人证据。据最新资料显示,2004年年末和2005年发生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引起的人间病例多达112起,有57人死亡。现有的高致病性禽流感表现出有限的动物传入的能力。
(3)临床表现: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4d,平均3d。发病前1天就开始排毒,排毒时间儿童比成人长,免疫抑制者排毒可长达一个多月。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一般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8℃以上,热程1~7d,一般为3~4d,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和浑身不适,少数患者可有恶心、腹泻、稀水样便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4)传播途径: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该病的传播途径可能是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气溶胶传播,以及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密切接触造成传播。传播模式为:①主要是由于人吸入感染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②直接接触病禽,通过人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途径传播;③现有资料尚不支持垂直传播的存在;④而在禽中是多途径传播的,可通过空气飞沫、水源、密切接触、垂直传播、人的机械传播和蚊虫叮咬传播等。
2.A(H1N1)甲型流感 甲型H1N1流感疫情最初在墨西哥暴发时被称为“猪流感”,甚至有记者怀疑是与恐怖袭击有关。现在,随着疫情的蔓延,人们对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疫情虽然严重,但是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与其他流感症状类似,如高热、咳嗽、乏力、厌食等。此次美国发现病例的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咳嗽、肌肉痛和疲倦,其中一些患者还出现腹泻和呕吐;墨西哥发现病例还出现眼睛发红、头痛和流涕等症状。A型流感病毒最常见的是H1N1亚型,但是也存在其他的亚型(如H1N2、H3N1和H3N2)。像感染A(H1N1)流感病毒一样,猪也能感染禽流感病毒和人类季节性流感病毒。最初曾认为,A(H1N1)流感病毒是由人传向猪的。有时,猪能同时感染一种以上的病毒亚型,使得这些病毒的基因可以发生重组或重配。这能导致一个流感病毒包含许多来源的基因,称为重组病毒。一般来说,A型流感病毒存在种属特异性,但有时确实能跨越种群屏障引起人类发病。
人感染来源于携带病毒或发病的猪,猪和人接触密切,应高度警惕。人类通常从感染的猪身上感染A(H1N1)流感病毒,然而,一些病例并没有猪接触史,或者未曾接触过猪所在的环境。以往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已经发生了人-人传播,但仍局限在密切接触者以及与病人同处在封闭环境的人群中。本次流行,改变了这种观点。
过去人感染A(H1N1)流感病毒的病例很少见,A(H1N1)流感病毒通常不在人际间传播。1976年2月美国新泽西州迪克斯堡新兵营中发生了一起A(H1N1)毒株引起的流感爆发事件,约200余人被感染,一人死亡。本次流感和病原学分析表明,A(H1N1)流感病毒是由猪直接传至人。2005年12月至今年1月,美国只发现过12例人感染A(H1N1)流感病例,其中11人与猪有过直接接触。
这次流行,美国和墨西哥的所有患者绝大多数并未接触过猪。这种病毒已被证实经由人-人形式传播。科学家指出,打喷嚏、咳嗽和物理接触都有可能导致这次新型A(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间传播。墨西哥政府现阶段已排除吃猪肉感染病毒的可能性。
A(H1N1)流感病毒可在鸡胚中增殖,故可用鸡胚作尿囊腔或羊膜腔接种来分离病毒。除了鸡胚之外,也可用各种细胞培养系统,如鸡胚成纤维细胞、猪睾丸细胞、胎牛肾细胞、犬肾细胞等来增殖的分离病毒。
猪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与所有流感病毒一样,A(H1N1)流感病毒也不断发生变化。猪是流感病毒的混合器,猪可感染禽流感和人季节性流感病毒以及A(H1N1)流感病毒。当来自不同物种的流感病毒感染猪时,这些病毒便会发生重组,于是便会出现一种混合了A(H1N1)流感病毒、人季节性流感病毒和(或)禽流感病毒的新型病毒。多年来,A(H1N1)流感病毒已出现不同的变化。目前,已从猪身上分离得到四种主要的A型病毒的亚型:H1N1、H1N2、H3N2和H3N1。不过,在最近从猪身上分离得到的流感病毒中,大部分都是H1N1型病毒。
一般而言,流感病毒具有宿主特异性,从一种动物传到另一种动物是相当困难的。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猪作为流感病毒的“混合器”,在流感病毒跨种属障碍而感染新宿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猪上皮细胞具有唾液酸2,6-半乳糖苷和唾液酸2,3-乳糖苷,人流感病毒可与前者结合,而禽流感病毒与后者结合,因此,猪上皮细胞就能够被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感染,而成为毒株间基因重组的活载体。
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源主要为病猪和携带病毒的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人也被证实可以传播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猪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
本次疫情患者感染的是一种H1N1亚型A(H1N1)流感病毒新毒株,它包含人流感病毒、北美禽流感病毒和北美、欧洲、亚洲三类A(H1N1)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这种病毒已被证实经由人际传播,人感染后会出现高热、精神不振、厌食、咳嗽等症状。科学家指出,打喷嚏、咳嗽和物理接触都有可能导致这次新型A(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间传播。这次A(H1N1)流感病毒呈现的另一大特点是对青壮年攻击性强,目前确诊A(H1N1)流感死者中大多数年龄为25~45岁。
根据流感病毒特性,该病的传播途径可能是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以及接触病猪、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密切接触造成传播。传播模式为:①主要是由于人吸入感染猪、人的分泌物或排泄物;②直接接触病猪、人后,通过人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途径传播;③现有资料尚不支持垂直传播的存在;④而在猪、人中是多途径传播的。可通过空气飞沫,水源、密切接触、垂直传播、人的机械传播和蚊虫叮咬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