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公共技术服务团队介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是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和国家爱婴医院,是华南地区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的重要基地,素以“技精德高”享誉海内外。中山一院动物实验中心是医院重要的科研基地及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动物实验公共技术服务团队全体工作人员同心协力,在动物实验平台建设、动物实验管理与科研支撑、教学培训、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绩。
骆腾书记一行到动物实验中心调研
曾进胜副院长到动物实验中心指导工作
团队合照
一、动物实验平台建设
2009年中山一院对实验动物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2010年底首次获得了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2015年12月再次通过许可证换证评审,许可证号:SYXK (粤)2015-0108。设普通级动物实验室、SPF级动物实验室,可进行小型猪、兔、豚鼠、大小鼠等动物实验研究。2015-2017年,先后建立基因工程动物模型平台、一体化动物手术室(动物腔镜手术室)、人源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PDX)平台等。截至目前,医院已累计投入600余万对实验动物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投入2800万元用于配置、升级仪器设备。
二、实验室规范化管理
1、按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化管理,健全和完善科室管理制度。制订动物实验中心规章制度23项、应急处理预案11项、标准操作规程(SOP)149项。制订员工岗位职责,明确岗位责任。参与医院“临床科研和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工作,严格审核实验动物伦理申请书,每年指导研究人员填报并通过动物实验伦理审查资料100多份。
2、动物实验设施及仪器设备管理
配备实验室预约管理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无菌水系统、中央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动物实验设施、仪器设备管理专人负责,严格按规操作并定期进行管理、维护、记录,历年来均未发生安全事故。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严格控制实验动物和动物用品来源,按国家标准定期监测环境设施、实验动物、饲料、垫料、饮水,保证动物实验顺利开展。
3、动物实验管理
接收实验动物1595批次,协助课题组进行基因工程小鼠的保种、繁殖11个品系,完成动物手术5384台次。
4、人源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PDX)构建统计
2016年建立人源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PDX)平台。指导本院胃肠外科、甲乳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肿瘤科、口腔科、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课题组构建PDX模型185例,涵盖10种肿瘤,为肿瘤相关研究及个体化治疗打下基础。
PDX模型统计
三、科研条件支撑
支撑本院及中山大学兄弟单位(二院、三院、六院、七院、中山眼科中心、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186个课题组完成255项动物相关的课题研究。本院课题组发表中文论文404篇,SCI论文356篇;获16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专利技术授权;支撑多个重点实验室及各级科研课题的申报。
1、科研项目及科研论文
支撑本院科研项目255项,项目金额总计13029.5万元。发表中文文章404篇,SCI文章356篇,累计影响因子899.7。
科研项目统计
科研论文统计
2、获奖项目
支撑本院获得1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进步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奖等奖励。支撑本院何晓顺团队完成“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联合移植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晓顺团队开展“不中断血流肝脏移植技术”研发,并成功将该技术运用至临床,何晓顺教授荣获“2017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支撑刘小林教授团队完成“新型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神桥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获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获奖项目统计
习近平主席会见何晓顺教授(左下二)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代表
肖海鹏副校长/院长(右二)、刘小林教授(左二)等出席产学研创新大会
3、发明专利
支撑本院获得发明专利7项。
发明专利统计
四、教学培训工作
1、研究生、本科生、实验人员培训:参与研究生科组织的入学培训,主讲“实验动物管理相关规定”,每年培训研究生200多人,使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在本院得到很好的宣贯。举办动物实验准入培训班71期,共823人次。参与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第四十二期广东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技术培训班(大动物)”, 50名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参加培训考试。
2、参与本院基础外科学院、基础妇产科学院、泌尿外科、显微创伤手外科、肾内科等继续教育培训65期,培训了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医生。
五、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
1、人才队伍建设:除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医院三基培训考核外,中心还定期开展动物实验操作技能、动物实验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团队所有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培养了一支一专多能,充满活力的专业人才队伍。
2、学术交流:每年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及培训班,组织业务骨干到“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等国内外一流的实验动物相关单位参观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参观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
3、邀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黄培根教授、美国圣约翰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药学系肿瘤药理室主任陈哲生教授、杨冬华教授、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朱德生教授、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常在主任及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专家莅临指导工作。
六、科研业绩及学科建设
1、基金文章
本团队开展人类重大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大动物实验技能规范化研究等,共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横向课题10多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第一/通讯作者10多篇),多篇论文在学术大会交流并获奖。
2、参编专著
参与《实验动物学》(参编)、《实验动物学考试题汇编》(副主编)等教材及教学大纲的编写,参与《实验动物培训分类分级教学大纲》的编写。
3、学科建设
把握科学前沿动态,发挥动物实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优势。中心与国内多个科研单位(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知名企业(卡尔•史托斯内窥镜中国有限公司等)开展合作,在肿瘤模型的构建及分子影像学监测、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的构建及应用、基因工程动物净化保种、大动物实验技能规范化研究等方面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七、行业任职
苏乔任“广东省实验动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动物学会”理事、“广东省实验动物许可证”评审专家。
八、党支部建设和工会活动
完成党委工作部署,组织党员参加“助力基层科研、医技能力,共筑健康中国梦”党日活动,获得好评。
组织参加医院“最炫天使风”、“喜迎新年动感体育节”等活动,取得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