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紫外线照射白内障模型

2018年01月30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1)复制方法  健康成年豚鼠,右眼为被照射眼,左眼作为对照眼。双眼瞳孔用1%阿托品液放瞳,每周至少2次,使瞳孔扩大保持在5mm以上。豚鼠置代谢笼内,被照射的右眼对向紫外线管,每天照射8h,共8个月。

(2)模型特点  模型动物在接受紫外线照射6~8个月后,先后出现晶体不同程度的混浊。混浊的部位主要在晶体的中央部及前后皮质,呈小点状、空泡状、片状或羽毛状。光镜检查,被紫外线照射的眼晶体普遍表现为晶体纤维肿胀,其分布厚薄差异较明显,病变明显区域纤维层次少,空泡变性和撕裂明显并互相融合,可见聚集成团的嗜酸性小体和泡状细胞。晶体核染色深浅不均,晶体上皮增厚明显。电镜检查显示,晶体纤维呈明显肿胀,纤维间隙明显增宽等病理改变。

(3)比较医学  70%~80%的长波紫外线可通过角膜,几乎全部为晶体吸收。因此,人的晶体终生暴露于慢性长波紫外线辐射环境中,人类中白内障的发生率可以观察到随纬度减低或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现象。且长期慢性高水平的紫外线蓄积效应既可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又可降低晶体的谷胱甘肽水平,其综合结果使晶体失去保护机制,使自由基转化为荧光物质,参与及加速白内障的生成。本模型可用丁长期慢性高水平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白内障形成机制及防治的研究。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