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论文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专栏/论文期刊

昆明动物所长臂猿研究新成果

2011年01月18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生物谷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lwc
摘要: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的研究人员在西黑冠长臂猿鸣叫个体特异性发生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博士,其研究方向为哺乳动物生态与进化,主要包括灵长类动物的行为生态、小型哺乳动物分类、系统演化与生物地理、兽类资源与保护。他带领的课题组以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特有灵长类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黑长臂猿的行为生态及其适应性及横断山区哺乳动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同时致力于该地区哺乳动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鸣叫是长臂猿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所有的成年长臂猿都能发出响亮的鸣叫。这种鸣叫具有种间的特异性,有一定的固定模式,能传播很远的距离,因此常常被形容为“歌唱”。除了克氏长臂猿(Hylobates klossii)和银灰长臂猿(H.moloch)之外的所有长臂猿都会由雌雄默契配合进行“二重唱”。二重唱结构复杂,功能多样,是长臂猿研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配对的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的二重唱结构稳定,由雄性主导,而且有着极高的雌雄特异性--两性的鸣叫不论在音调还是音节上都没有任何重叠。尽管长臂猿的鸣叫是由基因决定的,每种长臂猿都有其固定的鸣叫模式,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其鸣叫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这就会体现在其个体的差异上。

    兽类生态与进化研究组的孙国政博士在导师蒋学龙研究员的指导下,对哀牢山平河以及无量山大寨子这两个研究地点的八个黑长臂猿群体中的成年雄性鸣叫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比,结果发现:同一地点的群体鸣叫特异性很高,可以很容易地与相邻群体区别开来。并且同一地点雄性长臂猿的鸣叫个体特异性高于两个研究地点之间的不同群体间的特异性。这就说明,为了与相邻群体区别开来,雄性黑长臂猿会积极地进行声音调节,来提高其在当地的声音特异性。

    这是首个在黑长臂猿群体中进行的声音特异性研究,填补了以往黑长臂猿声音研究的空白。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