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实验方法

实验室消毒灭菌应用

2017年03月31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BSL-2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建立与运行》 作者:王同展 主编 责任编辑:yjcadmin
摘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与灭菌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工作,应对可能引起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性疾病传播的各种物品和操作环节提出消毒措施。由于消毒效果与消毒方法选择、消毒程序的制定等均与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进行消毒知识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与灭菌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工作,应对可能引起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性疾病传播的各种物品和操作环节提出消毒措施。由于消毒效果与消毒方法选择、消毒程序的制定等均与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进行消毒知识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一、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

(一)及时有效原则

当实验中发现微生物污染了实验环境时,应立即停止实验操作,根据被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等选择消毒、灭菌方法和消毒剂,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如发现被气溶胶传播的感染性微生物污染时,应立即关闭实验室进行消毒处理。实验结束后应立即对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擦洗、消毒工作台面、地面,开启紫外线灯等照射1小时以上。实验废弃物应及时进行灭菌或消毒等无害化处理。对于菌毒株和相关样本不能灭菌或消毒时,应对样本的载体和包装容器的表面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后才可带出。取出样本时应对载体再次进行消毒处理,并对包装容器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盛装污染微生物实验耗材的容器应有足量的消毒剂,用过的耗材应立即浸泡在消毒剂中。实验人员在实验结束后,应立即清洗、消毒双手,必要时应洗澡、更衣。

(二)正确选择原则

见消毒与灭菌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三)彻底原则

根据实验情况全面考虑消毒对象,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样本、实验环境(包括台面、地面、墙壁、空气)、人员(个体及防护用品等)等。对需消毒的物品应采取彻底的消毒措施,不留死角。用消毒剂浸泡消毒时要保证被消毒物品全部浸没在消毒剂中。用消毒剂擦拭消毒时,要保证所有需要消毒的表面都要被均匀地擦拭到。

(四)减少危害原则

减少危害主要指减少消毒对人员、环境、物品、器材的危害,避免过度消毒,减少消毒剂的次生危害等:

1.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辐照灭菌。贵重仪器的表面如果没有受到芽孢的污染可以用75%酒精或60%异丙醇擦拭消毒。

3.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4.用于人体消毒的消毒剂应选择对人体皮肤黏膜刺激性小的消毒剂。

5.实施消毒处理过程时,操作者应做好个人防护。包括微生物污染的防护和化学消毒剂对呼吸道粘膜、眼黏膜和皮肤损伤的防护。

二、各类环境和物品消毒

生物安全实验室一般分为工作区和辅助区,各区域应分别进行常规消毒、清洁处理。若实验工作区和辅助区无明显界限,按工作区处理。所有清洁消毒器材(抹布、墩布、容器),各区不得共用。对实验工作区内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搅拌、研磨、离心等),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一)实验室空气消毒

实验室应能每天开窗或机械通风进行换气,也可采用紫外线或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处理,必要时采用过氧化氢等化学消毒剂进行雾化或汽化消毒处理。

(二)实验室物表消毒

1.实验台面、地面清洁消毒:

实验台面每天开始工作前用湿布抹擦一次;地面用湿拖把拖擦一次,禁用干拖把打扫,拖把用后洗净晾干。

工作完成后用有效溴,氯含量为250mg/L~500mg/L的消毒液,或用0.1%~0.2%过氧乙酸溶液或100mg/L二氧化氯消毒液的抹布擦拭实验台面。地面的消毒用2倍浓度上述消毒液拖擦。

2.器材消毒

除已知无感染性器材外,凡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过具有感染性标本的器材均视为具有感染性,应进行消毒处理。

(1)金属器材:小的金属器材如接种环,可用酒精灯烧灼灭菌;较大的金属器材或有锋刃的刀剪受污染后不宜烧灼灭菌,可煮沸10~30分钟,或用2%碱性/中性戊二醛溶液浸泡2小时后,清洗、沥干,再用121℃,15分钟高压灭菌或160℃、2小时干热消毒。

(2)玻璃器材:污染的吸管、试管、滴管、平皿等玻璃器材,应没入洗涤剂或肥皂液中,煮沸15~30分钟,也可用消毒液如1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4小时后,反复洗刷,沥干,37℃~60℃烘干后,121℃,15分钟高压灭菌或160℃,2小时干热消毒。

(3)塑料制品: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如薄膜手套、无纺布帽子、工作衣、口罩等用后放污物袋内高压灭菌处理;耐热的塑料如聚丙烯、聚碳酸酯、尼龙及聚四氟乙烯制的器材,可用肥皂或洗涤剂溶液煮沸15~30分钟,洗净后,用121℃,15分钟高压灭菌消毒;不耐热的聚乙烯、聚苯乙烯,可用0.5%过氧乙酸或1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30~60分钟,再洗净,晾干;若为薄膜或板也可用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照射消毒;

一般血清学反应使用过的塑料板可直接浸入1%盐酸溶液内2小时以上或过夜;对肝炎检验的反应板可用0.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含量为2000mg/L消毒液溶液浸泡2~4小时后,洗净再用。

(4)橡胶制品:手套、吸液管(球)等橡胶制品受污染后可用肥皂或0.5%洗涤剂溶液煮沸15~30分钟,煮时吸液管(球)内应排出空气,全部浸入水内,清洗后晾干;必要时再用121℃,15分钟高压灭菌。

(5)纺织品:棉质工作服、帽子、口罩、鞋套等放专用污物袋内,送洗衣房清洗,有明显污染时,可随时用5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60分钟,或121℃,15~20分钟高压灭菌。

(6)贵重仪器:显微镜、离心机、天秤、酶标仪、冰箱、培养箱等设备局部轻度污染,可用2%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或5000mg/L洗必泰酒精溶液擦拭;污染严重时,可用环氧乙烷消毒。

(三)感染性物质溢洒消毒

如具有传染性的标本或培养物外溢、溅泼或器皿打破、洒落于表面,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一般用有效氯含量为1000~2000mg/L消毒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物表面,保持30~60分钟,再擦拭,抹布或拖把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小时或高压灭菌处理。

(四)废弃标本的消毒处理

废弃标本种类多,消毒处理应首选焚烧、压力蒸汽、干热或煮沸,其次,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法,如少量液体标本如尿、胸水、腹水、脑脊液、唾液、胃液、肠液、关节腔液等每100毫升加漂白粉5克或二氯异氰尿酸钠2克,搅匀后作用2~4小时倒入厕所或化粪池;痰、脓、血、粪便及其它固形标本,焚烧或加2倍量有效氯含量为25000~50000mg/L的漂白粉溶液或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拌匀后作用2~4小时;若为肝炎或结核病者则作用时间应延长至6小时后倒厕所或化粪池。

三、手部的清洁消毒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加强手卫生措施,特别是在接触可能污染物品前后及在穿脱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推荐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手部有肉眼可见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时,须用流动水洗手后再消毒,当手部无肉眼可见污染时,可使用手消毒代替洗手。手部消毒建议采用以醇为主的免洗液或手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如用75%乙醇或0.5%氯己定醇溶液、0.1%苯扎溴铵溶液等胍类、季胺盐类复合手消毒剂涂擦,作用1~3分钟;也可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000mg/L)等涂擦作用1~3分钟;也可采用即产即用的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手部消毒。必要时,用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或用0.2%过氧乙酸棉球、纱布块擦拭。

如果发现手部有明显可见污染时,使用皂液洗手,而不要单纯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的具体步骤如下:

1.洗手方法

(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2)取适量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按图5-1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用一次性纸巾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非感应式水龙头采用一次性纸巾开关龙头。

2.快速手消毒方法

(1)取适量快速手消毒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2)认真揉搓双手至干燥,应注意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

具体揉搓步骤如下,整个过程30秒钟左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