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致命毒素或许是由同一种消化酶演化而来
最近,哈佛大学生物学家Yael T. Aminetzach等人对两种毫不相关的物种——北美短尾鼩(Blarina brevicauda)和蜥蜴研究发现,这两个物种唾液腺中一种消化酶,原本只是作为一种无害温和的抗凝血剂,经过相似的分子改变,能够形成一种毒性很强的毒素(toxin),猎物若是被其咬伤,很快会发生瘫痪或死亡。这篇研究报告发表在本周的《Current Biology》杂志上。
(A harmless digestive enzyme can be turned into a toxin in two unrelated species -- a shrew (pictured) and a lizard -- thereby giving each a venomous bite)
在该研究的第一部分,Aminetzach及其同事将北美短尾鼩唾液腺所分泌的毒素以及与毒素密切相关的消化酶——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进行对比,发现毒素和激肽释放酶之间的差异在于酶的活性位点周围。而且毒素的活性位点比激肽释放酶更加活跃,从而增强了毒素的凝血效果。
为了进一步证实激肽释放酶的分子结构改变与毒性的演化有关,研究人员对墨西哥珠蜥蜴(Helodermata horridum)所分泌的另外一种激肽释放酶类似的毒素(kallikrein-like toxin)进行研究。虽然这种毒素与毒鼩分泌出的毒素有明显差别,但这两种由激肽释放酶衍生的毒素与原始的激肽释放酶相比,催化效力都明显增强。这也说明酶催化活力增加或许会形成毒素。
而且,研究人员还发现,可以通过对激肽释放酶的分子修饰,可以改变蜥蜴和毒鼩唾液腺毒素的功能。
- 没有相关内容!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