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饲养管理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

2014年12月17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培训教材》 作者:孙德明 李根平等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 一是科学地进行引种、繁殖和生产 , 即 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 二是建立定期的遗传监测制度 , 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遗传质量控制的重点是近交系和封闭群动物。

( 一 ) 遗传监测的主要方法

从理论上讲 , 凡是由遗传决定的动物性状都可能成为遗传监测的指标。但是考虑到性状的稳定性以及监测方法的准确和方便 , 研究者逐渐建立了一些遗传监测的常规方法。因为每 种方法只涉及到基因组内有限的一部分位点 , 所以需要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 才能对品系的遗传组成有全面地了解。常用的方法有 :

(1) 统计学方法 ( 监测生长发育、繁殖性状参数等 ): 体重 , 体长 , 窝产仔数 , 离乳数等 ;

(2) 免疫学方法 ( 监测免疫标志 ): 皮肤移植法 ,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 , 肿瘤移植法 , 血清反应法等 ;

(3) 生物化学方法 ( 监测生化标记 ): 通过电泳检测各种同工酶如脂酶、过氧化氢酶等生化标记 ;

(4) 形态学方法 ( 监测外形特征 ): 毛色基因测试法 , 下领骨测定法等 ;

(5) 细胞遗传学方法 ( 监测染色体带型 ):C 带 ,G 带 ;

(6)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监测 DNA)zRFLP,STR,RAPD,SNP,DNA 指纹等。

这些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检测动物体内某些基因的变化 , 但仅是其中很少一部分 , 不能反 映遗传组成全貌 , 但由于检测内容不同 , 各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我国自 1994 年发布第一个 实验动物标准 , 其中国标 GB14927 规定了遗传检测的生化标记检测法和免疫标记检测法 , 这也是国际上常用的方法。虽然该标准在 2001 年进行了修订 , 只是对个别位点做了调整 ,2008 年对生化标记法又增加了小鼠的肤酶、大鼠的血红蛋白和碱性磷酸酶 , 对免疫标记检测法增加 了微量细胞毒检测方法 , 使遗‘传检测技术更加科学完善。具体操作方法详见国家标准GB14927.1 和 GB14927.2 。

( 二 ) 遗传质量检测要求

1. 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

近交系动物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

(1) 具有明确的品系背景资料 , 包括品系名称、近交代数、遗传组成、主要生物学特性等 , 并能充分表明新培育的或引种的近交系动物符合近交系定义的规定。

(2) 用于近交系保种及生产的繁殖系谱及记录卡应清楚完整 , 繁殖方法科学合理。

(3) 经遗传检测 ( 生化标记基因检测法 , 皮肤移植法 , 免疫标记基因检测法等 ) 质量合格。

2. 封闭群动物的遗传质量

由于封闭群动物的遗传组成不如近交系稳定 , 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 , 但基本要求

如下 :

(1) 作为繁殖用原种的封闭群动物必须遗传背景明确 , 来源清楚 , 有较完整的资料 ( 包括种群名称、来源、遗传基因特点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等 ) 。

(2) 保持封闭群条件 , 无选择 , 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 , 每代近交系数上升不超过 1% 。

(3) 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 , 保持封闭群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 三 ) 遗传监测制度的实施

遗传监测是定期对动物品系进行遗传检测的一种质量管理制度 , 其依据是遗传质量标准 ,检测方法为生化标记检测法和免疫标记检测法。近交系动物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 封闭群动物 也应定期进行检测 , 具体实施要求见 GB14923 。遗传监测制度作为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根本 制度 , 须严格执行。只有实施定期检测 , 才能确保动物遗传质量符合要求 , 动物实验结果科学、 可靠。否则动物遗传特性的改变 , 可导致实验动物质的变化和实验数据的不可靠 , 影响实验研 究结果的可信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