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章
关于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3年10月17日
来源: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23年第9期
作者:侯晓婷 孟欢 薛佳辰 张华敏 王旭德 王科斯
责任编辑:lascn
摘要:本文对遗传与环境因素、肠黏膜屏障功能、氧化应激、自噬功能异常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各方面研究进展进 行简要归纳和阐述,为进一步研发治疗手段及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全球性的特发性疾病,病变部位累及回肠、直 肠、结肠。 IBD 在临床早期就开始出现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泻、便血、发热、乏力和体重减轻。 IBD 的诊断是通过 相关的临床表现、内窥镜检查结果和病变组织标本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评价。 生物制剂、口服皮质类固醇、 水杨酸盐和手术是 IBD 的主要常规治疗方法。 近年来在阐明 IBD 的发病机理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在临床实 践中认为是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肠道黏膜屏障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异常的氧化应激、自噬及黏膜免 疫反应。
本文对遗传与环境因素、肠黏膜屏障功能、氧化应激、自噬功能异常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各方面研究进展进 行简要归纳和阐述,为进一步研发治疗手段及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阅读原文:关于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pdf
上一篇: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构建进展与应用特点分析[ 10-16 ]
下一篇:基于铁死亡治疗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