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科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近交系小鼠、大鼠皮肤移植法

2012年12月13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生物秀 作者: 责任编辑:test

本标准是对GB /T 14927.2—1994《实验动物 近交系小鼠、大鼠皮肤移植法》的修订,对原标准有关设备和材料及操作步骤内容做了修改。

此法是近交系小、大鼠纯度检测的经典方法,应用时间长,操作技术简单,在此次修订中没有更多的改动。

本标准及其相关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 14924—199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瑞昌、刘双环、沈洁、李善如、白琴华、张瑞忠。

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实 验 动 物

近交系小鼠、大鼠皮肤移植法 GB/T 14927.22001

Laboratory animal— 代替GB /T 14927.2—1994

Genetic monitoring:skin grafting of inbred mice and rats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近交系小鼠、大鼠皮肤移植法。

本标准适用于近交系小鼠和大鼠在培育过程中纯度的检查以及近交系小鼠和大鼠在繁殖饲养过程中的遗传监测。

2 技术原理

移植的在同一近交系中可以被互相接受,即同系移植(isograft)是成功的。

移植物在不同近光系中互相排斥,亦即同种移植(allograft)是不成功的。

F1代动物可以接受任何一个双亲的组织移植物,双亲则不能接受F1代的移植物。

F1代动物可以接受F2代以后各代动物的移植物。

亲本品系可以接受某些F2代以后各代动物的移植物,但是绝大部分被排斥。

本标准采用背部皮肤移植法和尾部皮肤移植法。两种方法原理相同,并具有同等标准效力。

3 背部皮肤移植法

3.1 设备和材料

3.1.1 固定板(18㎝×12㎝)。

3.1.2 戊巴比妥钠(医用)。

3.1.3 医用橡皮膏。

3.1.4 医用凡士林。

3.1.5 粉剂青霉素G钠(80万U,人或兽用)。

3.1.6 3%碘酒棉球。

3.1.7 75%酒精棉球。

3.1.8 眼科剪刀。

3.1.9 眼科镊子。

3.1.10 注射器(1mL)。

3.1.11 4号或5号注射器针头。

3.1.12 纱布(剪成40mm长,25mm宽若干条;厚2~3层若干块,其上涂医用冡士林及粉剂青霉素G钠)。

3.1.13 脱脂棉做成的棉球。

3.1.1

3.1.2将3.1.10,3.1.13材料置于高压锅内121℃、40min高菌。

3.2 操作步骤

3.2.1随机取同性别4~12周龄的动物10只,动物可来自基础群、血缘扩大群或生产群。

3.2.2每只动物分别编号并称取体重,详细记录品系名称、性别、出生年月日、谱系及其他特征。

3.2.3用无菌生理盐水配制0.7%戊巴比妥钠溶液。

3.2.4采用腹腔注射麻醉动物。大鼠每2g体重注射0.1mL,小鼠每10g体重注射0.1mL。因不同品系动物对麻醉剂敏感性不同。注射量可适当增减(手术时室温应控制在25℃~28℃之间)。

3.2.5待动物麻醉失去知觉后,将其背部朝上放在固定板上,固定动物,剪去被毛,并用3%碘酒棉球和75%

酒精棉球消毒。

3.2.6在背部剪下直径5 mm~10 mm的皮肤左右各一块(其中一块用做自体移植,另一块用做异体移植)。

3.2.7 将剪好的皮片翻转过来放入带少量生理盐水的双碟(直径 = 6cm)中,用眼科剪刀,轻轻地切去皮下组织至真皮,然后放在无菌生理盐水中冲一下。

3.2.8 两只动物的皮片,除左侧皮片做自体移植外,右侧皮片循环交换,逆毛方向移植并使之吻合。

3.2.9 覆盖涂过凡士林和青霉素G钠的纱布块,3~4层,用1cm宽橡皮膏固定,松紧适度。

3.2.10 手术结束待动物苏醒后,把动物放入鼠盒内,并挂上标记卡片,10d后拆除包扎。

3.3 结果观察

3.3.1 拆包后,发现皮片干瘪、脱落则为技术失败。如皮片脱痂,手术部位平整、一周后有新毛长出则为手术成功。对照自体移植,技术失败率不得大于10%。

3.3.2 如果皮片在2~3周内脱落,则为急性排斥。遗传污染通常引起急性排斥。

3. 3. 3 如果对结果怀疑,则要进行生新移植,可以使用一批新的动物,也可能使用已做过移植但对结果产生怀疑的动物。如果是后者,则排斥更迅速、更典型。

4 尾部皮肤移植法

4.1 设备和材料

4.1.1 11号手术刀柄。

4.1.2 11号手术尖刀片。

4.1.3 玻璃套(直径8mm,大鼠可适当大些)。

4.1.4 其他材料见3.1。

4.2 操作步骤

4.2.1随机取同性别4~12周龄的动物10只,动物可来自基础群、血缘扩大群或生产群。

4.2.2每只动物分别编号并称取体重,详细记录品系名称、性别、出生年月日、谱系及其他特征。

4.2.3用无菌生理盐水配制0.7%戊巴比妥钠溶液。

4.2.4采用腹腔注射麻醉动物。大鼠每2g体重注射0.1mL,小鼠每10g体重注射0.1mL。因不同品系动物

对麻醉剂敏感性不同。注射量可适当增减(手术时室温应控制在25℃~28℃之间)。

4.2.5 待动物麻醉失去知觉后,将5只一组按顺序采取仰卧式放在一块滤纸上,并用3%碘酒棉球和75%酒精棉球消毒鼠尾。

4.2.6 用左手食指按住动物尾根,左手拇指按住尾尖,固定鼠尾并使其微微伸展,然后右手持解剖刀,刃面朝上,与尾部皮肤成20°~30°夹角,在尾静脉上部或两条尾静脉之间,在离尾部5mm处削下一片宽约2mm~3mm,长约7mm~8mm的皮肤,其厚度前者以没有严重出血,后者能足以暴露出白色的肌腱但又不割伤血管为宜。

4.2.7 右手将刀片逆时针方向交给左手,附着在刀片上的皮片相应转了180°,将皮片用眼科镊子取下贴在原创面上,并尽量使其吻合,用 小片滤纸覆盖,再轻轻按压一下,然后取掉滤纸片,该植作为自体移植对照。

4.2.8 按照4.2.6和4.2.7步骤,完成另4只动物的自体移植对照。
4. 2. 9 按照4.2.6和4.2.7步骤,参照皮肤移植相互循环系统图示,进行循环皮肤移植。亦即前边鼠的第三片皮和后边相邻鼠的第二片皮进行相互交换植皮,具体操作见图1。

4.2.10 取五支玻璃套管,分别轻轻套入动物尾巴至根部3mm处,用医用胶布在尾巴远端靠辑套管处将尾巴粘住,交布往返粘贴2~3圈,使套管可做轻微上下活动但不脱落。

4.2.11 套好玻璃管后,用落地手术灯照射动物大约15min~30min。然后将动物仰躺着放入鼠盒中挂上标记卡片。

4.2.12 24h后取下套管,此时可看到皮片已粘在创面上。

4.3 结果观察

4.3.1 皮片在第一周内苍白、干瘪、脱落,则为技术失败。对照自体移植,技术失败率不得少于10%。

4.3.2 皮片在第2~3周内发炎、水肿、坏死、结痂直至脱落,则为急性排斥。遗传污染通常引起急性排

斥。

4.3.3 皮片在第3~9周内逆毛逐渐脱落,直至无毛;或者因排斥留下凹陷疤痕,都为慢性排斥。遗传突变通常引起慢性排斥。

4.3.4 皮片在100d的观察期内,始终有逆毛,则为永久接受的标志。

4.3.5 如果对结果有怀疑,则要进行重新移植,以得出明确结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